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 民族团结一家亲心手相连向未来
云南迪庆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庆典现场成为了各族群众欢乐的海洋。
新华网云南频道10月13日电 在巍峨雄伟的横断山中镶嵌着这样一颗绿宝石,蔚蓝的天空下,雪峰玉砌,峡谷深切、江河纵横,镜湖溢彩,森林莽莽苍苍,芳草碧连天;民族文化渊源流长,丰富多彩,魅力四射,令人心旷神怡,叹为观止。这片美轮美奂的胜景就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腹地、人间仙境香格里拉重要组成部分和茶马古道要冲、革命老区----维西。
1985年10月13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县成立,这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维西的成功实践,30年风雨兼程,30年艰苦奋斗---维西这个集“老少边穷”于一体的国家重点扶持的特困县走上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征程。
沐浴阳光迈向繁荣
自古以来,维西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如意宝地。这里居住着傈僳、藏、汉、纳西、白、彝、回、普米、苗等20个民族,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在这片热土上相生相融,异彩纷呈。
正如维西各族儿女的夙愿,3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维西这片古老沧桑的大地,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呈现出祥和发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自治县成立3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历届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维西工作,党的民族政策如暖阳照耀着“三江并流”腹地,似甘露淌进维西各族儿女的心田,给集“老少边穷”于一体的维西注入无穷的生机与活力。
30年来,随着时空的向前推移,改革开放的春潮在“三江并流”腹地涌动,拥有香格里拉和“三江并流”腹地品牌的维西日新月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迁,2014年,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76亿元,是1985年的 81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71亿元,是1985年的75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5年167元增加到2014年的5806元,增长35倍。
回首自治县成立以来的30年峥嵘岁月,展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维西广大群众禁不住心潮澎湃,打心底唱出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好的赞歌,对未来充满无限美好的憧憬。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改革释放活力,开放助推发展。这是一段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历史时期,是一段干部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发展思路的历史进程。这一时期,改革开放大潮在维西大地风起云涌,千帆竞渡,百舸争流。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首先要有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更需要民族干部脱颖而出。与新时期新阶段新任务相适应,与时俱进的维西民族干部队伍迎着金太阳、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茁壮成长。与自治县一起成长起来的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他们在党的指引下,冲破陈旧思想观念的藩篱,以敢为人先,事争一流的精神团结带领维西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创造性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不断开创新局面,克服和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引领维西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书写出维西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壮丽篇章!
30年来,民族干部茁壮成长,自治县乡科级干部中的妇女干部占比由3.5%增加到21%,少数民族干部占比由39%增加到74%,干部队伍文化程度有较大提高,年龄结构日趋合理,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大幅增加,素质不断提高。
30年改革发展的历程就是一部维西各族干部带领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史诗。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停伐天然林的决定,维西县委、县人民政府毫不犹豫,坚决执行,在全县境内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和生态林、防护林建设、退牧还草、石漠化治理等工程。然而,斧锯下山,锄头上山,给千百年来习惯于靠山吃饭的维西各族群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木头财政”不复存在,交通运输效益下滑,农牧民收入来源减少。
在困难面前,维西各族干部始终有一股子“闯”的精神和“冒”的勇气,这种精神体现在维西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各个关键时期。这种精神使维西克服和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闯出一条实施“生态立县、文化兴县、产业强县、和谐安县”战略和“113”产业发展布局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新路子!维西各族干部与时俱进地把全县各族群众的思想凝聚在“生态立县、文化兴县、产业强县、和谐安县”战略和“113”产业发展布局的发展思路上,感应时代脉搏,踏石留印、抓铁留痕,抢抓中央西藏工作会议、西部大开发、云南省实施桥头堡战略、扶贫攻坚等历史机遇,戮力同心、攻坚克难,不断开创维西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思想有多远,行动就有多远。新思路引领维西开创新局面。众水流金、生态良好、资源富集、文化灿如朝霞的维西让海内外客商纷至沓来,放飞梦想,成就事业,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从中国发达的沿海、内陆以及世界各地涌向维西,助推维西水电、生物、矿产、旅游等产业迅猛发展,民生在跨越发展中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