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宝贝

17.11.2014  19:05
  给宝贝

            

我亲爱的孩子:

  在经历你初中的叛逆期时,我不知不觉地养成了在日记中给你写信的习惯,所有的主题都是“给宝贝”。在这日记里记录着你成长的点点滴滴,默默地倾诉着我内心无法用言语表达却一直想对你说的话,它们都被珍藏在了纸页上,其中一部分我还用电子邮件发给了你,至今整理起来,断断续续竟然写下了这么多,意外之中还有点小得意——F.D.斯坦厄普有《致子书》,我有《给宝贝》。

  你昨天发送的邮件我看到了,很高兴知道你已经选择下个月到学校当地的法院实习,这将为你这近四年的法律学习生涯做个重要的实践总结,也让我更急迫地想要把我的工作状态与你分享。这周在一如既往的忙碌中,我完成了几个民事案件的审判,悄悄地告诉你,当立案庭把这几个案件分到我手上的时候,我仍然会和第一次接到案件时一样充满紧张感,会不由自主地绷起一根弦,直到案件结案生效才会稍稍放松。正是因为深刻体会到这份职业对自我的要求严格,在你选择专业时我曾与你深谈,很欣慰你没有被前方的险阻吓退,坚持了最初的选择。知道你也即将到民事庭实习,今天想和你交流其中的两个典型民事案件在审判工作上的一点理解和感想。

  一个是离婚案件。我对在这个星期里审结的其中一起离婚案印象比较深刻,妻子甲是原告,丈夫乙是被告,甲和乙结婚二十多年,生育有两个孩子,都已经上了大学。甲起诉的原因是她和乙分居三年多,感情已经破裂,称无夫妻共同财产,要求与乙离婚,并且各自承担一个孩子的大学学习生活费用。不得不承认现在离婚率居高不下原因中,人们的道德感缺失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下降是其中的主要因素,我时常愤怒于夫妻草率离婚的行为,但在接到这个案件时,我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两个在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夫妻,会提出离婚一定有其深刻的理由,实情通常不可能像起诉状里所陈述的那样简单。

  用感性助交流,以张驰调细节。我查看开庭时间,是安排在了一个月后,这是法律程序的规定,我们要留给另一方当事人答辩和准备的时间,但我更能理解每一个当事人把起诉状呈交法院之后的急切心情,他们常常煎熬于过程,焦心于结果。急之所急,我们不能总是坐等当事人来找法院,主动与当事人联系,提前详细了解案情,也会给我们的审判工作留出更多的空间,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好结果。当我与当事人倾心交谈过后,果然有了新收获,乙是因为长期在外打工,收入太少,常常遭到甲的责骂,认为没有得到甲的尊重才不愿意回家,而甲认为乙对家庭没有责任感,但承认两人还有感情,离婚的意愿其实并不强烈,只是想通过向法院起诉离婚达到找寻乙回家的目的。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经过我们言辞恳切、耐心细致地沟通交谈,甲在开庭前撤回了对乙的离婚起诉,乙也欣然同意回家乡工作。在审理过程中,丰沛的情感也许会模糊我们的思维,但如果能张弛有度,与当事人心对心的情感交流,常常会触碰到最柔软的那一环,解开他们的心结,不“”而屈,做到双赢。

  一个是民间借贷案件。小李起诉小王,称小王一年前向其借款一万元用于生意周转,约定半年还款,但一年后小王仍未还款,所以诉至法院。小王答辩,称小李父亲多年前曾欠其一万元,现小李父亲已经去世,民间有父债子还的俗约,而且小李还继承了父亲的房产,故不愿意还小李款项。在法庭上,双方各执一词,小李坚称其父未欠小王款项,小王提交了小李父亲当年出具的一份借条。

  用理性塑思考,以严谨琢判断。小王在法庭上的举证和答辩,言之凿凿,我们内心的天平已经有了倾向,可是法律的天平呢?在庭审中,我与合议庭的法官一起仔细核查了小王提交的借条原件,从借条的纸质、笔墨等细微处发现了借条的疑点,对其真实性提出了合理怀疑,通过对小王严密的逻辑提问,向他分析利弊,释明法律,小王最终承认了伪造借条的事实,我们对其依法进行了相应处理。审判工作作风必须严谨细致,每一份证据都要反复核对,严格避免在审理时犯情感型的错误,作为一名合格的法官必须摒弃先入为主的思维在办理案件中的干扰因素,在抽丝剥茧中找寻那个最真实的答案。

  也许你看到的以上两个案例,一个强调理性,一个认同感性,就会觉得我所说的话自相矛盾了,其实不然,法律也是源于生活,感性和理性我们都需要,在法的准绳内,把握它们,运用它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

  在即将到来的这个阳光灿烂的季节里,你也将和我及我的前辈、同事们一样踏上法律人的道路,要采摘的是险峻崖壁上娇艳的花朵。生活上,我们要在他人安睡时凝神思考,在他人玩享时潜心专研;工作里,我们要在他人诡辩时用心度量,在他人隐藏时擅于发现……在你的人生中,如果有一些人值得你记念,有一些事值得你回味,那么你就是幸运的,所以我常庆幸工作于一个充满朝气的群体,在谦逊中坚持立场,学习不倦。对国家的法制建设我们永远有着更高更远的追求,在前方永远有座新的高山等待我们去攀爬,去征服,孜孜以求,永不停歇。

  现在这日记也即将告一段落,因为你将要在这个绚丽的季节里毕业,开启人生的新篇章,我也将把这日记修订成册,作为你的毕业礼物,也许语言还不够幽默,也许智慧还不足以导航,却是希望它们能陪伴你的下一段航程,乘长风、冲破浪,到达你人生理想的彼岸。

                    母亲:邱杏芳

                 二零一四年四月一日 于 周宁 责任编辑:曾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