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政府救市意在护航实体经济
周五,沪指收盘3877.80点,深指收盘12038.1点,1387只A股上涨。
随着一双双救市之手伸向股市,受创的大盘终于从7月9日开始止跌回升。
过去的两周,中国股市经历了大幅度下滑,沪指一度跌到3373点。为了稳定股市,从一行三会、国资委再到公安部,救市政策频频出台,国家队更是拿出了真金白银的“灭火工具”,集体进场救火。
但在这次救市过程中,有一个问题也被反复提起,那就是政府为什么要救市,应该怎么救市?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主任曾刚认为,之所以要救市,是因为股市牵一发而动全身,首先就是对实体经济造成影响。
“股市在正常运行的时候,对实体经济起到了支持作用,因为二级市场的繁荣会促进一级市场的融资。过去随着恢复IPO、定向增发等方式,为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降低了融资成本。但这次股市出现的快速波动,让股票价格跌出了合理区间,不仅让股市丧失了融资功能,更重要的是,处在系统恐慌下的股市中,投资者将无法分清一只股票的好坏、价值高低。”曾刚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他指出,上市公司在股市上最直接的价值显示,经营好的企业股票价格会高一些,而股市促进价值投资的结果是投资者会支持好企业的发展,淘汰差企业。但过去两周,无论蓝筹股还是创业股,都在非理性下跌,股市不仅丧失了融资的能力,就连分辨企业好坏的功能信号也丧失了。
“这种风险不仅会影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还会导致风险向实体经济的蔓延。比如说,有些做了股权质押的企业,股票价格跌破了抵押率,企业就需要追加保证金,就会对企业的正常经营产生影响。”曾刚说。
这一轮股市的下跌,让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更担忧的是,多米诺骨牌效应会影响到市场消费。
在他看来,通过10倍、9倍高杠杆融资的投资者最先面临被平仓的危险,但如果一直放任股市下跌,那么最后哪怕只是1倍融资或是不融资的股民,同样会面临风险。
而消费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无疑是目前最为重要的领域。“股市是老百姓获得财产性收入的一个渠道,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炒股,股市暴涨的时候会导致非理性消费,但股市下跌,也会影响消费的能力,这点在美国金融危机的时候,已经显现了。”白明说。
“当市场失灵的时候,政府就要把它纠正过来。”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认为,沪深两市的总市值在最高峰的时候曾达到60多万亿元,已经接近我国GDP总额,这意味着股市的影响力不容小觑。“这次救市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对救市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很明确,措施很到位,力度足够,最终使得股市有了企稳的表现。”
李大霄指出,这次出台的政策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核心,比如证监会表示减少新股发行家数和发行融资数额,将使得股票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同时,禁止上市公司大股东半年内减持,使得股票的供应量将减少,避免了股市的继续下跌。而在资金支持上,21家券商公司出资1200亿元用于投资蓝筹股ETF,央行给予证金公司“无限量”的资金支持更使得资金的流动性得到充足的保障。此外,国资委也下令让央企不减持,支持增持,以及一系列的行动对做空行为进行纠正,正逐步消除市场的恐慌。
对于政策的持续性,李大霄表示,这些就是临时性的政策,市场也不用担心这些出台的政策成为一个永久性的措施,比如减少新股发行等等。“股市的稳定压倒一切,先稳定股市,稳定之后,政府救市的手会慢慢退回幕后,市场的功能也会浮出水面。”
“与其说救市,我更觉得政府是在稳定市场,但稳定市场并不是要把股市拉回到什么点位,而是要让股市恢复功能,发挥应有作用。”曾刚认为,待到这轮股市的震荡调整过后,政府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加强监管和完善协同机制。
“我们对融资融券产生的影响估计不够,监管部门应该进一步规范相关的政策,包括期指的交易、融资融券等等。另外,目前很多的融资融券不是通过正规的两融渠道完成,而是通过场外的民间资金进入,监管机构需要把这些看不到的资金放在阳光下去监管。金融领域里的各个监管机构要加强协同机制,只有跨机构、跨部门之间信息的监测共享通报才能更好地及时防控金融风险。”曾刚建议。本报北京7月11日电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