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专家看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促进经济包容性增长

23.11.2016  09:07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教授陈抗作主题演讲。

   新闻回顾: 新加坡金融中心建设的福州启示:创新要大胆,监管需审慎

  福州新闻网11月23日讯(记者 张志滨)中国当前经济增长为何放缓?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2日,在福州市“资本运作与金融风险预警及防范”专题班上,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教授陈抗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包容性增长。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据统计,中国经济增长今年前三季保持6.7%增长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3%。

  虽然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但亮点明显。“国有部门的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是主要支持因素。”陈抗援引数据称,国有部门(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1%,民间投资增长率从去年同期的10.3%下降到2.5%,房地产投资增长达5.8%,销售额增加26.9%。

  陈抗认为,经济放缓的外部因素是出口地区,如欧美等国际市场经济疲软,内部因素则是受我国人口机构、潜在GDP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但更为重要的是,还受两大政策影响:一是调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体指导思想;二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陈抗说,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看,不仅存在居民消费比重比例逐年下降等问题,更存在包容性差缺陷,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主导型、以体现政绩为目标的强制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越来越弱;低收入阶层收入提高落后于高收入阶层;依赖高投入,特别是高投资。

   关键在于下决心啃“硬骨头

  在陈抗看来,经济包容性增长是市场驱动型的增长,是给大多数劳动者带来福利和机会的增长,是有显著减贫效果的增长,是促进生产力提高的增长。但中国应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包容性增长?

  有观点认为,转变方式的关键在于优化结构:最终需求结构向消费转变,产业结构向三产转变(减排、节能、低碳),增长结构向提高生产力转变,分配结构向劳动转变。

  陈抗说,这些结构是标不是本,是结果不是动因。“不转变政绩观,不触动现有的利益格局,不打破权力与资本的联盟,就调不动结构、转变不了既定的‘发展’方式。

  那该怎么做?陈抗提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促进经济包容性增长,成败关键在于深层次的机制改革,需要政治改革的有力支持,需要下决心啃“硬骨头”。

  他认为,一要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提供必要公共物品,但也不能什么都管;二要转变政府的职能,打破垄断,特别是打破政府、国有企业对资金的垄断;三要培育资本市场,发展中小微企业,尤其是银行不愿做中小微企业的贷款,这情况要改变。

  “可以确信的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形势充满期待。”陈抗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