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计委细化养老机构配置标准 床位供求陷窘境
中新网11月27日电 (健康频道 袁野)日前,国家卫计委印发《养老机构医务室基本标准(试行)》和《养老机构护理站基本标准(试行)》,对20年前的配置标准进行了细化。专家表示,该文件符合养老机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随着我国老龄化步伐加快,公办养老机构与民办养老机构在护理人才培养及床位供求上矛盾凸显,而这背后与我国老龄人收入水平低不无关系。
细化配置标准 突出老年人需求
对于养老机构医务室,文件中明确规定至少有一名医师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经注册后在医疗、保健机构中执业满5年,整体设计应满足无障碍设计要求,建筑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同时,在养老机构护理站标准要求中,至少有2名具有护士以上职称的注册护士,其中有1名具有主管护师以上职称。还应至少有1名康复治疗人员。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养老服务需求迅速释放,各地养老机构得到快速发展。然而,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医疗护理需求相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据民政部6月份印发的《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
尽管1994年公布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明确了医务室、护理站的基本标准,但与当前的老年健康需求不相适应。
据了解,此次修订的两个标准性文件考虑到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医疗护理需求,规定了整体设计要满足无障碍设计要求,保证基本的执业医师配置,适当增加注册护士和护理员的人力配备。在建立药品登记分发、健康教育等日常工作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体现了急救和转诊功能,以保证老年人在病情突发改变时,获得及时救治或转送至上级医疗机构进行救治。
与1994年公布的医务室、护理站基本标准相比,养老机构医务室、护理站的基本标准从人员、房屋、设备、制度四个方面作出规定,更加具体和细化。
养老机构改革应突出护理人才重要地位
“我国进入老龄化是从2000年开始,随后速度开始加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对中新网健康频道表示,我国目前还是轻度老龄化社会。按照联合国划分,老龄人口占总人口10%到20%是轻度老龄化社会,20%到30%是中度老龄化,30%以上是重度老龄化。
根据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50年前后中国会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比重最高会达33%。“不过,这也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欧洲老龄化严重的国家达到40%。”
在唐钧看来,老龄化最大问题不是老人多了,而是劳动力少了,虽然我国老龄化在加速,但现在也是我国劳动力最多的时候。
唐钧表示,卫计委出台的两个标准性文件表明国家已经开始未雨绸缪,迎合了未来养老机构的发展趋势。
唐钧认为,未来养老机构改革应突出护士的重要性。“老龄人多患有慢性病,最需要还是护理和照料。”,但现实中绝大部分护工因并不具备护理专业背景,甚至不经过系统培训就上岗仍是亟待破解的难题。
公办与民办养老机构床位需求缘何冰火两重天
养老机构除了护理人才短缺,素质不高外,床位供求矛盾也极为凸显。公办养老机构床位排队到若干年后,民办养老机构入住率不足7成,这其中有历史原因,但根本原因在于我国老龄人尚处于中低收入阶层。
今年7月份全国老龄办主任会议透露,目前全国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493.7万,平均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24.4张。
“我国超2亿老龄人中,最需要养老服务是失能或半失能老人,大概有四五千万”唐钧表示。显然,现有的养老院床位无法满足老龄人需求,即使是这样,绝大部分床位也都是民办养老机构提供,公办养老机构则早已人满为患。
以北京为例,唐钧表示,“北京公办养老机构能有2000张床位就不错了”,而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也更宁愿选择公办养老机构。
唐钧分析称,由于公办养老机构属于事业单位,设备设施由国家筹资兴建,收费也相对低廉,但民办养老机构则纯粹是市场化经营,所需要支付的人工费用越来越高。
如此一来,一个半失能或完全失能老人一个床位至少每月5000元,而企业职工养老金平均只有3000元。换言之,单纯凭借自己养老金是住不了民办养老院的,对民办机构而言,“形成不了有效需求”,某种程度上,这也意味着子女负担加重。
不光是北京,据《法制日报》报道,上海闵行、普陀等区级公办养老院因收费低廉、氛围温馨等待入住的老人排到10年甚至30年后。
唐钧表示,目前民办养老机构大多不能住满,“入住率在50%到60%”,如果加上公办养老机构,全国总的入住率在70%左右。
“问题在于中国老人不像发达国家那样是一个富裕群体,我国老龄人是中低收入群体。”唐钧说。(中新网健康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