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糍节:大岭村别样的节味
残缺的石臼述说糯糍节的久远
相助打糯糍洋溢着浓浓乡情
粗犷的傩舞舞出吉祥的祈愿
三明日报记者 李增祥 三明日报建宁记者站 陈晓星文/图
12月11日午饭过后,建宁县溪源乡大岭村的石臼“很忙”。当天适逢农历十一月初一,村里迎来祖传的“糯糍节”,几乎家家户户都忙着打糍粑,准备丰盛的菜肴……为晚上宴请村外来的亲朋好友忙碌开来了。糯糍节,大岭村陈姓村民祖上流传下来的重要节日,富有人情味。
欢庆丰收 敬祖尊老
村民陈应麟说,据族谱记载,其先祖唐代从江西九江外迁,辗转多地,历经数代,进入大岭村附近一个叫陈家地的地方后,再迁至大岭开基,繁衍生息。
大岭村北临江西省黎川县,距离县城38公里,地势崎岖,民居在一条小溪两岸,一座挨着一座梯次分布,十分紧凑。
如今村里400多人口,没有外姓人家。陈姓后人聚族而居,生活并不富裕。打糍粑所需糯米自产,加工简单、成本低,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糯糍节”。这一天,村民要打糍粑祭祀先祖,犒劳辛苦一年的自己。家家户户还会提前向村外的亲友发出邀请,在自家摆上三两桌,晚餐时宴请他们。
旧时,村里还会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和敬老活动。族内60岁以上老人,均可到祠堂领取一份糍粑。
作为糯糍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傩舞是当地传统的驱邪、祈福仪式,曾经一度中断,今年在乡里的支持下恢复,出现在村部前的广场上。傩舞者在锣鼓的强烈节奏中,跳起粗犷古朴的舞姿,引来村民围观。
陈应麟说,大岭村陈姓子孙如今繁衍到溪源乡部分村庄及其周边,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一“糯糍节”打糍粑宴请亲朋的习俗,也在那些村庄陈氏后人中得以保留。
晚上过节酒醇情浓
糯糍节是“过”晚上的,因为村里有百余户人家,而石臼只有十几个,所以午饭过后,路上可见抱着蒸糯米的木制饭甑,就近寻找空闲的石臼。临近傍晚,高峰期来了,一些石臼边上出现等待舂糍粑的人群。
“不能等太久。糯米出锅冷掉,就没办法打了。”下午4点半,小伙子陈燮明在村里挂有“文魁”的老宅前打糍粑,之前几个小时已经有20多户人家在这里打好糍粑。村部前的新村,因为人多,打糍粑最热闹了。
夜幕降临,经过一天的准备,糍粑打好了,菜肴上桌了,客人也来了,进入宴请时间,糯糍节进入高潮,几乎每户人家都有宾客相聚,走在路上还不时可听到划拳声。
61岁的陈木金老人家当晚摆了7桌,宴请到访的客人,其中多位是县城、三明市区一带来的亲友。冬天夜里天更冷,家酿的老酒,很受欢迎,晚餐宴请开始后,陈木金老人不时到柴垛旁温酒。
晚上7点左右,客人享受了主人的热情款待,陆续准备回家了。临走前,热情的主人总会装上一袋糍粑,让客人带回去。这是糯糍节的习俗。
回家过节宾客满堂
78岁老人陈秦仂回忆说,糯糍节从未中断过:“这个节祖先传下来的。在1960年粮食最困难的时候,我们都想办法过这个节。”
如今生活好了,村民过节更不马虎。晚宴前,在村民陈敏进家,记者看到,柴火灶烧得旺旺的,家里的老人正在准备晚上宴请的菜肴,冬笋、辣椒这些特产少不了。案板上一条五六斤的鱼,等待下锅。这时,回家过节的晚辈到灶台边上,陪忙碌着的老人聊聊天。
陈敏进和妻子在外工作,当天特意回家帮助操持过节的事情。打糍粑属于体力活,自然落到这个年轻人的身上。
陈秦仂老人的儿子和孙子都在外打工,因为路远没回家。他的儿媳没有马虎,邀请在邻村的父母亲等亲人过来,在老人的帮助下,打了糍粑,准备一桌的菜,一起过节。
“糯糍节在村里是个重要节日,跟过年一样。村里不少人在外打工,这一天回来过节的不少。”挂村干部冯伟说,这一老节日仍有很强的生命力。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到村里来体验糯糍节。据村民估算,闽赣边界这个人口不足500人的山村,这几年糯糍节当天都有2000多人前来,几乎家家宾客满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