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医护人员缺口大:收入低 病患伤人不鲜见
今年底,南京市脑科医院新大楼将正式投用,精神科床位将由目前的400多张增至800张,需招录相当数量的医护人员。记者昨天从该院获悉,今年计划招录100名医护人员,但半年下来,只招到了40多名。
“精神科医护人员紧缺,是职业特殊性与收入水平反差强烈所致。”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门诊量7年翻了6倍,精神科医生忙翻了
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南京市脑科医院的义诊现场,众多专家被围了里三层外三层。“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疾病的重视以及社会环境的复杂变化,精神科门诊量、住院量迅猛增长。”该院医务处主任谭俊华告诉记者,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9月的每周一,精神科平均门诊量为1519人;而在7年前,这一数据为250人左右。
谭俊华说,虽然病患在迅猛增长,但精神科医生数量并没有随之增加几个,很多老专家至今还奋战在一线,上午门诊时常持续到下午1点。
老专家蒋晓军告诉记者,5年前,他每天看的门诊量只有20个左右,而现在,一天看80—90个号很正常,加班成了家常便饭。
“精神科医生都在满负荷工作,必须增加人手。”谭俊华说,该院年年都进行招聘,但结果总是不理想。今年计划招录100名医护人员,半年来,虽然适当放宽要求,但只招到了40多名,人手远远不够。
雪上加霜的是,近年来,精神科医生的流失还很严重,“三年流失了10名左右专家,他们都是能带领一个学科前进的重要人才,很可惜。”谭俊华表示。
收入低+压力大,精神科医生缺失很普遍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精神科医生缺失在全国已成为普遍现象。
国家卫计委一项调查显示,全国现有1亿多各类精神障碍者,其中重症精神障碍者超过1600万人;相对应的,全国注册精神科医师只有2.05万人,护士3万人,医患比例高达1∶840。精神疾病已在全国疾病总负担中位居第一。
“缺失最主要的原因是钱少。”谭俊华告诉记者,精神科医护人员的收入至少比同级别医院医护人员低1/3至1/2。“今年1—3月份,我们人头支出总费用为4000多万元,而另一家同级别的综合医院支出总费用为2亿多,翻了5倍,而他们的医护人员仅比我们多一倍。”谭俊华说,收入低是因医院的效益差,“因住院时间较长,我们这里一张床位,一个月周转2.9个病人,而同级别综合医院,一张床位一个月可周转6—7个病人。”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缺失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承担的压力太大。“在病人发病的急性期没过,常常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如打人、吐口水等。这不是所有医生都能承受得住的。”
记者浏览发现,精神病患伤人事件在全国各地并不鲜见。
建议:可将精神疾病列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市脑科医院副院长张宁认为,要扭转人才缺失的困局,首先解决钱的问题,“精神疾病应该被列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由政府进行补偿发展,像现在这样依靠医院‘自负盈亏’,很难吸引医疗人才加入这支队伍,也很难刺激其他综合医院发展精神科。”
新实施的《精神卫生法》已明确提出,政府及有关部门、医疗机构、康复机构,应加强对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职业保护,提高待遇水平,并按规定给予适当津贴,工伤待遇及抚恤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据悉,目前厦门、青岛、宁波等地区,精神科医护人员的部分工资收入已由政府“买单”。
另外,张宁提出,除了政府加大补偿投入,准备从事精神科医护职业的人观念也必须改变,“其实,精神疾病可防可治,没想象中那么可怕。”
本报记者 顾小萍 本报通讯员 徐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