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夏粮实现“十二连丰” “绿色增产”将成农业关键词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夏粮总产量2821.3亿斤,比2014年增产89.4亿斤,增长3.3%。我国夏粮实现“十二连丰”。
实现“十二连丰”后并不意味着我国农业可以“盲目自喜”,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风险挑战也在逐步积累集聚,农业正在谋划新的转型。当前我国农业转型发展面临哪些困境制约?未来谋转型应从何处发力?对此,记者采访了权威专家。
从关注产量到关注质量:
粮食产量与产能同步提升
7亩地收了4000多公斤小麦。日前,拿着售粮得到的1万多元钱,河北任县齐村村民宋志国乐得合不拢嘴。绿色增产模式的运用,让种粮的比较效益大幅提升。“今年,村里试验了100多亩立体匀播种植新模式,只浇一遍水,小麦增收一成以上。”宋志国说,相比普通品种,节水小麦一亩地能节省110多元。
“过去那种拼资源、拼投入的做法已经难以为继,目前各地正在大力开展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探寻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河北省农业厅总农艺师段玲玲指出。
“夏粮丰收对国际、国内粮食安全与稳定,对当前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对农民增收都有重大意义。”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指出,更为重要的是,现在粮食生产正在从关注年度产量为主转变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来。
“纵观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趋势,都是从最初的追求产量为目标,转向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今天,我国农业生产也正向这一方向迈进,‘绿色增产’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农业生产的关键词。”中国农科院农经所研究员秦富说。
“ 天花板”与“地板”双重挤压:
农业转型亟待新突破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持续向好,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新进展。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风险挑战也在逐步积累集聚,资源条件和环境压力的双重约束的“紧箍咒”越来越紧,农业亟须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
“夏粮‘十二连丰’后绝不能‘盲目自喜’,而是要客观辩证冷静地来看待。要看到它积极的一面,更要看到目前的高产量还是以高投入为代价,高产是实现了,但在优质、安全、高效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彭于发说。
甘肃农业大学教授尚勋武分析指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由于过度开发农业资源,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投入品,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
有关统计表明,我国耕地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国内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涨导致农业比较效益持续走低。而国际市场大宗农产品价格下降,已不同程度低于我国同类产品价格,成本‘地板’上升与价格‘天花板’下降给我国农业持续发展带来双重挤压。”尚勋武说,这就给农业转变发展方式提出更紧迫的要求。
从粗放生产到节约高效:
破解生态、资源两道“紧箍咒”
种植业结构调整、草食畜牧业转型升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夏粮生产实现“十二连丰”之际,我国农业在转方式、调结构上正在进行新的探索。
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等8个部委联合印发《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农业部启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了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实施了东北产粮大县黑土地保护利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综合治理试点,推动农业资源利用方式向节约高效转变。
“原来养殖场的牛粪、猪粪没人要,现在都抢着要。随着有机肥用量逐渐增加,化肥用量减少了三成,小麦亩产却从七八百斤增加到1300多斤。”说起种粮方式的新变化,山东省齐河县种粮大户赵金成说。
“这也说明,未来农业转型发展最根本的是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是一个结构调整的过程。”李国祥指出,要实现农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同步推进、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同步实施、适度规模经营与主体培育同步提升。
彭于发指出,农业转型的同时,要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化、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