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名闽西籍烈士入列民政部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04.09.2015  14:58

  昨日,记者从闽西革命烈士纪念馆获悉,民政部8月24日公布了第二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名录,继第一批入列3名闽西籍英烈外,本次又有4名闽西籍英烈名列其中,他们是:李剑卜、郭义鸿、黄才胜、刘云彪(按牺牲时间排序)。

   李剑卜(1914—1939):坚守阵地三昼夜的参谋长

  上杭县人。1930年6月参加红军,先后任班长、排长、工作员、连指导员、团部文书、师部参谋等。参加了长征。全国抗战爆发后,在晋察冀军区工作,后派往冀中,担任八路军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独立第二支队参谋长。1938年11月,日伪军6000余人分四路对大清河北津保三角地区进行疯狂地“合围扫荡”。参谋长李剑卜建议,特于花桑木村埋伏精兵400余人,军民齐心协力,挖战壕,修掩体,构筑工事,并连夜挖成了从花桑木到渔厂村长达5公里的交通防护沟。经过三昼夜的对峙,敌人损兵败将,锐气大减。日军对花桑木久攻不下,其后续部队分南北两路同时出动,妄图对我军形成夹击之势。面对这种形式,我军坚守花桑木的全体指战员撤出战斗。此战毙伤敌200余人,二支队伤亡近百人。1939年2月河北霸县新镇伪警备队副司令、日本特务王化南公开投敌叛国。不仅枪杀了独立二支队干部20余人,并把李剑卜等7名主要干部押到新镇交给了日本人,在日寇的大牢里,李剑卜等人受尽各种利诱和折磨,坚贞不屈,最后惨遭杀害。

   郭义鸿(1913—1941):坚持三年山区游击战争的供给部副部长

  新罗区江山镇山塘村人。1929年参加农民武装暴动,参加了创建闽西苏区的斗争。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随红军游击队转移山区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1月随所在部队改编为新四军北上抗日,任新四军政治部文书。1939年调任新四军三支队军需处处长,后任新四军第7师兼皖江军区供给部副部长。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突围战斗中牺牲。

   黄才胜(1917—1941):从儿童团长成长为新四军团长

  原名黄才生,又名黄仁清,连城县朋口乡池溪村黄岗人。1929年10月参加农民暴动,任儿童团长。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团机关担任勤务、通信和宣传工作。1934年春从福建军区随营学校毕业,任团政治处干事,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闽西苏区坚持斗争,任连政治指导员,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1月随所在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北上抗日。1938年任三团一营二连指导员,1939年调任二支队四团三营营长、团参谋长。1940年初随部渡江北上,任新四军苏皖支队大队长。1940年7月任苏北指挥部第三纵队三团团长,参加了黄桥决战等战役。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团长。因在长期艰苦环境下紧张战斗而积劳成疾,于1941年底在苏中海门县包场镇病故。

   刘云彪(1914—1942):平型关战役打前站的骑兵团团长

  又名刘文标,长汀县濯田镇露潭村人。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参加红十二军,历任团通讯员、班长、排长。随部参加第一、二、三、四、五次反“围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红一军团一师侦察排长、连长,担任全军的侦察、开路的任务。1936年任红军骑兵团团长,是我军骑兵部队创建者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骑兵营营长,率部开赴华北抗日前线。9月率部抢占倒马关,拉开平型关战役的序幕。随后率部在平汉铁路一带开展游击,配合晋察冀军民的反“扫荡”。1940年初任晋察冀军区骑兵团团长,率部参加“百团大战”。1942年4月12日,因病逝世。晋察冀军区颁发通令,建立“云彪支队”,号召全区部队学习刘云彪忠于党、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1955年追认为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