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筷子里的文明守护舌尖上的健康

11.06.2020  03:51

  6月1日起施行的《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明确规定,要推广分餐制,使用公勺。除了北京以外,全国多地也发布了行动公约、出台举措,推广以分餐进食、公筷公勺为标志的餐桌文明,来共同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分餐公筷体现的是一份关爱。圆桌共食、亲密接触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传统,在餐桌上,为了表达对亲朋好友的关怀,主人会不停夹菜给客人。对于中国人来说,餐桌是最能体现亲情和传递温暖的地方。如果现在突然采用分餐制,用公筷、公勺取食物,很多人会认为这样生分了,家里的老人甚至觉得是他们被嫌弃。殊不知,使用公筷公勺、实行分餐制,可以更好地保护老人和孩子的健康,体现对老人和孩子的关爱。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小儿重症医学科主任李玉梅就曾说:“使用公筷或分餐,是预防经消化道或接触传播的传染病的有效方式,使用公筷或分餐不但不是嫌弃老人,反而更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

  分餐公筷维护的是一份健康。人们多年来习以为常的就餐方式和行为,极易使病毒和细菌在筷、勺的交互中口口相传。武汉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所长李俊林就曾说:“共餐制最大的弊病在于,许多病原微生物可以借由餐具传播,增加了共餐者交叉感染、罹患传染性疾病的风险。”2003年,非典肆虐中国,钟南山教授就曾提倡“分餐制”,希望能够减少病毒的交叉感染。今年出现的新冠肺炎病例,很多就是因为家庭聚餐或外出聚餐引起的聚集性病例。所以,全国各地纷纷响应中央文明办的号召,出台举措,推广分餐制和使用公筷公勺,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防控疫情,最大程度地降低病毒的传播,不让病毒有可乘之机,拒绝病从口入。

  分餐公筷凸显的是一种文明。“分餐制”其实古已有之,据史料记载,在我国,商周时期已经出现了“分餐制”。“分餐制”可以让每个人适量取餐或接受配给,这样不仅可以节约粮食,同时还能有效避免大家在一个盘子里翻菜,体现了儒家所倡导的“”文化。在《韩熙载宴饮图》、敦煌壁画等艺术作品中,就能看到古人席地而坐,等案而食的场景。使用公筷公勺不仅展现了一个人的良好卫生习惯,也是一个人文明素养的体现。公筷公勺和分餐制度的推行,有助于推动我们整个民族改变饮食文化习惯,提升健康素养,更有助于推动整个城市的文明程度。

  “分餐公筷”既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是对他人真正的尊重和关爱。希望大家自觉实行分餐制,就餐时主动使用公筷公勺,做“公筷公勺”行动的践行者,共同引领文明餐桌新风尚,共同守护舌尖上的健康。(东山文明办、东山县税务局 侯德云)

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本届政府任期即将结束。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