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童吃馒头筷子穿透上腭 4岁前尽量使用勺子进食
筷子穿透孩子上腭,所幸没有插入颅内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潘家奶奶肯定不愿再将自己的视线,离开仅1岁8个月大的孙女小月(化名)。
如果过去可以改变,她更不会再用筷子插着馒头,让小月拿着吃,那样,筷子就不会插进小月的口中,不会差点要了小月的命。
可惜,这些终究只是如果。万幸的是,经过紧急手术后,医生成功从小月的嘴里取出20多厘米长的筷子,小月也脱离生命危险。
昨天下午,海都记者来到泉州市第一医院时,潘家奶奶一手抱着小月,一手拿着输液瓶,正在病房外的走廊里走着,小月乖乖地趴在奶奶肩头。
对于前一天发生的意外,小月奶奶摇摇头,不愿意再多说,专心照看着孙女。
记者经过多方了解后得知,小月家在惠安县辋川镇,前天下午4点多,小月和奶奶在家里玩。当时,奶奶正在忙着其他事情,用筷子插着馒头,给小月拿着吃。之后,馒头掉在地上,奶奶就去捡,一旁的小月拿着筷子,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跌倒在地,筷子插入口中。
奶奶转身发现后,吓得赶紧通知家人。筷子卡在嘴里,小月疼得直哭,鼻腔里还流出血水,一家人都吓得不轻,赶忙送往惠安县医院。
当晚6点多,小月被转院送到泉州市第一医院。“查看CT片,筷子插入孩子的上腭大概有2厘米多,插到颅底。”该院口腔科副主任陈迅说,1个小时后,麻醉后的小月被送入手术室,医生取出筷子后,对筷子洞穿的位置进行修整缝合,并对鼻腔进行止血,“幸好筷子没有插入颅内,否则这场手术的风险性就大大提高,不仅是口腔科医生出面,还得请脑科医生来协助”。昨天上午,经过检查,小月的情况还算稳定,不过仍需住院观察。
筷子插伤小孩 泉州时有发生
“一年大概会遇到四五例这样的病例,大多是年幼的孩子跌倒后,筷子在地面的作用力下,插破口腔。”泉州市第一医院口腔科副主任医师陈迅说,小月的情况不算最严重的,他曾经遇到过筷子插入颅内的病例,情况十分危急。
类似的悲剧,全国各地都有发生过。扬子晚报去年9月曾报道,湖北一个2岁男孩在吃饭时,拿着一次性筷子插入鼻孔“装大象”,玩得高兴时摔了一跤,筷子从他的左鼻孔插入,仅剩3厘米在鼻腔外。幸运的是筷子没有伤到大血管和神经,紧张的手术后,男孩脱离危险,语言功能恢复良好。
东莞时报今年1月曾报道,东莞一名2岁男孩吃饭时,嘴巴含着筷子玩耍,不小心摔倒,筷子就插进软腭里,幸好送医及时,住院治疗两天后出院。东莞康华医院医生说,被筷子、棍子、勺子等异物插伤口腔的小孩,该院口腔科每年都能接诊10多例,都是6岁以下的小孩,两三岁的最多。
江南时报曾报道,今年1月,江苏一名7岁男孩吃晚饭时想看动画片,妈妈让他吃完饭再看,结果男孩与妈妈斗气,拿着筷子跑出家门,不小心摔跤,筷子插入右脸,离有“生命中枢”之称的脑干仅一厘米左右。所幸经过医生抢救,男孩没有性命危险。
沈阳晚报曾报道,今年2月,沈阳一名1岁8个月的孩子在玩耍时摔跤,手中的筷子经左侧鼻孔插进脑子并折断。由于初期没有不适症状,家长10天后才发现孩子精神不佳,到医院拍片后发现孩子脑内存在异物,经过手术,取出一截长达6厘米的红色塑料筷子。
延伸阅读
不要给孩子玩筷子牙签
医生提醒,孩子好动,吃饭时不要把筷子、勺子、叉子、牙签等坚硬或尖锐物品给他们玩,在运动状态下更要注意,不要让孩子拿着筷子跑动。
平常也可以看到一些五六岁的小孩,一边走路一边吃用竹签串成的食物,这样也很危险,稍有不慎摔倒或撞到,都有可能造成受伤意外。
很多意外伤害,都是疏于看管造成的。因此,家长的视线千万不能离开孩子左右。
除了筷子等尖锐物品外,家长们还要注意,不要给3岁以下小儿吃硬、小、圆的干果,如花生米、瓜子、豆子及玉米粒等,果冻也很危险。另外,严格按年龄提示使用玩具,硬币、电池、螺丝钉、小玻璃球等小型物品放在孩子够不着的地方,避免误吞。
孩子被筷子插伤该怎么办
如果意外真的发生,由于并不知道异物捅入口腔的深浅,所以首先要稳住小孩不能乱动,以免捅得更深。其次,要安抚小孩,不要用手触碰物体,或者用牙去咬。有的家长会心疼孩子,想扒开孩子的伤口去看一看,这也可能会伤到孩子。因此,意外发生时,一定要及时就医,建议去综合性的大医院,尤其是在口腔内有大面积出血的情况下。
孩子什么时候适合用筷子
“拿筷子和拿笔是一个精细动作,需要对孩子进行训练后,再教孩子使用。”红黄蓝亲子园泉州地区总园园长陈玲玲说,小月被筷子插入口腔,主要还是家长的养育方式可能出了问题。孩子在吃饭时,家长要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在固定的时间和位置进食,不要跑跳玩闹,才能养成孩子独立良好的习惯。
陈玲玲建议,可以等孩子到4周岁时,手指能够适应精细动作后,再给孩子使用筷子进食,4周岁前尽量让孩子用勺子吃饭。不过在4周岁前,从孩子七八月大开始,可以通过让孩子旋转瓶盖,抓取大物件、小物件,来锻炼孩子手部和手指的灵活性。当孩子开始使用筷子时,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儿童专用筷,慢慢让孩子练习,练习过程中,一定要叮嘱孩子不要在吃饭时跑跳玩闹,让孩子形成好的习惯和安全意识。
(记者 林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