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产业高地 奏跨越强音

26.05.2016  09:30

  福州新闻网5月26日讯(福州日报记者 刘复培 卓文俊)比学赶超,跨越发展。5月19日至25日,福州开展了一年一度的市委市政府工作检查。这次工作检查中的各项数据显示,福州经济发展态势依然稳中有进,产业家底厚实“有数”。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今天的福州,有着扎实的产业基础,目前已经形成5个千亿产业集群和10家百亿企业。这些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大多集聚于园区之内。目前,福州工业产值超500亿元的产业园区共有4个。

  在大开放战略的引领下,截至目前,来榕投资或设立机构的世界500强企业增加到93家。同时,福州也有越来越多企业“走出去”,新批千万美元以上外(台)资项目74项、境外投资项目73项。这些产业“巨头”的壮大发展,为福州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福州产业的发展,提升了这座城市的经济综合实力与运行质量。一组数字可以佐证——

  2000年,福州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003.31亿元,成为国内生产总值超千亿元的第六个省会城市。

  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增幅创1999年以来最好水平。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达到3123.41亿元。

  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达到4203亿元。

  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达到5618.10亿元。

  “十二五”期间,福州GDP年均增长11.2%;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金,这意味着福州的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当下的福州,坐拥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海丝核心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这一全国独有的“四区叠加”战略机遇,各类经济要素在此集聚,为福州产业发展注入了蓬勃动力。

  如果以前你了解的福州是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清新的空气,那么不妨尝试从产业入手,从全新的视角感受这座城市充满活力的一面。

   千亿产业集群 转型崛起

  在经济新常态下,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大。福州同样如此,经济正在调速换挡的关键期、动力转换的阵痛期,产能过剩等问题也一样困扰着福州的各大产业,尤其主导产业压力最大。

  作为福州传统主导产业,纺织化纤、轻工食品、机械制造、冶金建材、电子信息等五大千亿产业集群,正在压力面前挺进。

  去年以来的数据显示,福州的主导产业分别整体或局面呈现出了逆势增长的态势,为经济增长稳住了主体面。这样的业绩,昭示着产业发展压力在主动转型升级中正得到疏解。

  先从纺织化纤说起。去年,作为该产业主要聚集地的长乐市规模以上纺织业完成产值1371.25亿元,比增8.6%,产业规模首次突破两千亿,荣获全国“纺织行业创新示范集群”称号。其中7家企业入选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而今年3月,福州全市的纺织业产值同比增幅更高达11.5%。

  这一“不减反增”的红火态势,首先来自于行业整体的转型升级,“机器换工”已成为该行业的共识并付诸行动。在长乐,85%以上棉纺企业设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机器换工”使企业用工水平从技改前的58人/万锭下降到目前的36人/万锭,下降近40%。其次,产品的创新和产业链的延伸,也为产业找到了新的增长点。长乐力恒锦纶科技有限公司已推出新产品数十种,尼龙凉爽纱、扁平纱等特色产品大受到市场欢迎,产品附加值比常规产品提高10%以上。福建恒申集团向上游进军,投资400亿元打造全球最大的己内酰胺、锦纶聚合一体化生产基地。第三,企业抱团取暖的行为让行业整体度过“寒冬”。长乐市经编协会推出增贷模式,由龙头企业长乐力恒锦纶科技有限公司向申请企业提供应急资金,以解决企业“过桥”难题,至2015年末累计为154家企业提供应急还贷资金22亿元,节约了3300万~4400万元的民间融资成本;协会还和金融机构推出了信用证产业链融资,解决企业担保难题。至2016年1月20日,中国银行和长乐农商行已为长乐企业批复授信额度合计2.62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是福州“千亿集群”中的新晋成员,福州也是目前全国唯一的由部省市共建的中国软件名城。这一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从其园区数据可见一斑。去年,福州软件园共有34家企业年产值超亿元,全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达432亿元,增长20%;洪山科技园全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18亿元,增长30.5%;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成为全国第4个国家级物联网园区,经认定物联网企业35家,物联网关联企业200家,2015年实现产值514亿元。

  福州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一是来自技术实力的厚积薄发。在工信部在2015年发布的“全国软件企业综合竞争力200强”名单里,福州有11家软件骨干企业上榜。这一数字仅次于北京、广州、深圳、杭州,居全国第五位。此外,福州还拥有10家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第二,企业从供给侧入手,紧跟“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战略、行动计划,实现与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紧密融合。以中海创为例,先后与世界最大的港口机械制造商——上海振华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和国内规模最大的客车制造集团——厦门金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为制造业实施“工业互联网+”战略,助推其迈入“工业4.0”。

  除此之外,冶金建材行业也在转型升级之中出现转机。罗源闽光钢铁转型升级项目由福建三钢集团并购重组三金钢铁而来,投入13.2亿元完成改造,今年3月投入运行后,短短时间内就从濒临倒闭实现扭亏为盈,预计今年产值将超60亿元,可创利税2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