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等于自杀? 福州医生认为夸大输液风险
近日,一篇《输液=自杀,终于上央视了》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内疯传。文章称“外国人视输液为小手术,澳大利亚人看病基本没有输液的”,并陈述了输液的种种风险。
昨日,记者采访了福州多名医生,他们均认为,该文章对输液风险言过其实,甚至有些危言耸听。医学上有一个原则“能口服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患者别主动要求输液,也别一味拒绝输液,需不需要输液从病情出发。
现象 病人治病求快 致使输液过度
“其实很多现实情况是,患者要求输液,而医生劝他别输液。”福州一名三甲医院急诊科医生坦言,许多患者都认为输液后病好得快,一来就要求输液。医生为避免与患者发生不必要的冲突,在不违反大原则的情况下,患者有轻微感染,经济也负担得起,就索性开单为病人输液治疗。
另一名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告诉记者,许多患者认为输液好得快,他时常碰到患者一来就要求输液。而在输液较多的儿科,还真存在“你不给打,他就打你”的情况。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医生说,从经济价值上说,输液的费用是同类口服药物的好几倍,这有可能会促使医生选择输液。如今,在医院层面上,级别越高的医院对输液的管理越为严格,努力使药占比(药品占医疗收入的比例)下降,一些医院医生的奖金已不跟药品挂钩了,反而是药品开得超标还可能被扣钱。但不排除个别医生为了个人利益,过多过度地给患者输液。
已经自由执业的儿科医生杨泽方说,输液的问题在于过度治疗。
声音 微信夸大输液风险
在这则微信里,说得最多的是输液导致微粒残留对健康的隐患。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门诊部主任、心脑血管主任医生林海曾经做过10年病理生理学研究,最早研究的方向就是血管壁通透性。他说,静脉注射的液体里极少有所谓的微粒,即便有也不是造成血管壁上皮损伤堵塞、进而造成血栓的原因。
他认为,针剂注射液的质量与制作工艺有关,若把关不严,确实会有杂质存在,用后会对人体产生一些不良反应。但现在国家对针剂的生产、运输抓得很严,注射液的制作工艺也改进很多,基本上不存在所谓的微粒残留。另一方面,医护人员在进行输液前,都会对针剂液体进行监督观察,例如有没有沉淀物、浑浊等情况。此外,在输液管距离针头20厘米处设有滤膜,可以过滤掉大分子物杂质、玻璃碎屑和橡胶颗粒,因此基本上不用担心微粒残留的问题。
提醒 能口服就不打针 能打针不输液
对于微信中所说的输液的风险,林海主任认为是言过其实,但对于劝诫患者不要盲目崇拜输液有其积极作用。
他说,输液涉及直接入血的侵入性操作,即使不出任何差错,输液本身也可能带来一些特有的输液反应,如寒战、恶心呕吐、眩晕、脸色苍白、出皮疹、血压下降、过敏性休克,严重的甚至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等反应。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不便,应该只在真正需要的时候才使用输液。是否需要输液,一是根据病情需要决定;二是由药物的给药途径决定,有些药物无法通过口服吸收。
省立医院儿科主任医师王滔也提醒,输液不是万能的,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病人的体质,由医生判断是否进行输液。希望市民记住,能口服就不打针(即肌肉注射),能打针就不输液,千万不要一上医院就要求“挂瓶”。记者 章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