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第二次下岗潮不能也不会出现
第二次下岗潮不能也不会出现
本报评论员 张天蔚
今日社评
一方面在加速推进去产能的同时,尽快完成经济转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为下岗职工创造更多再就业机会,减少下岗职工的实际数量。另一方面,对失去工作岗位又一时无法重新就业的下岗职工,政府提前做出财政安排,为其提供必要的失业救济,并为其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帮助其尽快找到新的工作。
两会前后,“第二次下岗潮”成为会上会下出现频率颇高的热词。两会开幕之前,就有媒体预测称,随着供给侧改革的逐渐深入,煤炭、钢铁等行业的去产能进程必将进入实际推进阶段,随之将有高达180万人需要分流安置。
虽然列举如此具体的数字尚属首次,但自从供给侧改革和去产能概念提出之始,舆论就已经敏感地预估到可能会给就业市场带来巨大冲击。也就有部分舆论开始猜测,中国是否会出现“第二次下岗潮”。
在昨天举行的两会记者会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对这一问题做出了直接的回答:中国不会出现第二次下岗潮。而李克强总理在其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中央财政将拿出1000亿元奖补资金,重点用于“僵尸企业”职工安置。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则提出,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与其养亏损的企业,不如养职工。”
细分起来,不会出现下岗潮与对下岗工人进行妥善安置,甚至干脆由政府“养”起来,其实际含义并不完全相同。但综合上述各种说法和政策,可以看出政府为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所做的综合预案,即一方面在加速推进去产能的同时,尽快完成经济转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为下岗职工创造更多再就业机会,减少下岗职工的实际数量。另一方面,对失去工作岗位又一时无法重新就业的下岗职工,政府提前做出财政安排,为其提供必要的失业救济,并为其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帮助其尽快找到新的工作。其总的目标大致可以归纳为:尽量把下岗职工数量减到最少;尽量把下岗职工的实际损失减到最小;尽量把下岗职工的心理伤害和情绪反弹减到最小。
实际上,能不能达到上述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广大职工对供给侧改革的态度,进而决定了进一步深化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决定了中国经济转型能否真正实现。如果不能得到大多数职工的支持,则不仅供给侧改革无法顺利推进,中国经济转型无法实现,甚至可能在社会情绪和舆论中,出现对改革进程和社会发展整体否定的声音,进而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如果说徐绍史表示中国不会出现第二次下岗潮,表达的是政府的决心和信心,那么更为客观的判断则是,今天的现实决定了中国不能出现第二次下岗潮。
所谓“第二次下岗潮”,当然是相对于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第一次下岗潮”。那次下岗潮带来的伤害,不仅作为历史记忆被封存在下岗职工的精神深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被当作“改革的代价”而被牺牲者们默默承受和消化。时过境迁,虽然今天的国企所面临的难题与当初颇有相似之处,却已经很难再用“改革的代价”来说服今天的职工承受他们自身义务之外的牺牲。即使时势使然,使他们不得不离开原有的工作岗位,他们也有足够的意愿和理由,要求得到他们理当得到的补偿和帮助。如果今天再次出现大面积的下岗潮,且下岗职工不能得到来自政府的全力相助,则供给侧改革必将受阻,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就更加难以推进。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再次面临关键时刻,伴随而生的是巨大的挑战。两会传出的各种信息,充分表达出党和政府面对这一挑战的决心和信心。徐绍史昨天表示,绝不会出现第二次下岗潮。决心和信心的根本基础,是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分享深化改革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改革形成新的普遍共识和广泛支持。北京青年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