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第一颗原子弹建设者:一个牛羊圈可以睡100多人
捧起勋章的手,已布满沧桑。
编者按
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有一座年轻的城镇叫西海镇。19年前,国营221厂旧址被整体移交地方,取此镇名,一年之后,中国宣布暂停核试验。
今年10月16日,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50周年的日子。那声巨响,不仅仅是原子弹爆炸的巨响,也是事关国家安全、民族尊严的一声巨响。
这声巨响背后,既有科技工作者和解放军指战员的无私付出,也有许许多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广大一线职工投身其中。他们挥别家小,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不怕牺牲,艰苦奋斗。这些核试验背后的小人物,用他们的青春谱写了不平凡的乐章。
今天,曾经的原子城已经化剑为犁,许多职工平静地回归故里,他们的故事,或许不像“两弹一星”元勋一样广为人知。但“两弹一星”精神将长存,成为激励我们继续前行的力量。
1958年7月,徐步霄所在的第一批次“先头部队”浩浩荡荡地奔赴青海省金银滩草原。
当这个从未听过也未在地图上标识出来的高原牧区第一次赤裸裸地展示在面前时,徐步霄放眼半人高的草堆和漫天飞舞的风沙,一种“荒凉”和“深深的担忧”席卷而来。
这个草原给他的印象并不好。其时,绝大多数和徐步霄一起进驻金银滩的人并不知道,他们所要做的,将是一声震惊世界的“中国巨响”。
1964年10月16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那一声巨响凝聚了无数国人的心血和汗水,巨响让世界记住了诸多英雄功勋的同时,也使得与巨响背后许许多多的“小人物”倍感荣耀。
50年过去了,这些“小人物”早已远离了当年大草原的激情岁月,他们过着与常人一样的普普通通生活,不一样的是,他们的心中始终无法忘怀那些抛洒在金银滩上的无悔青春。
国家需要,就要坚持
“吃的是青稞面,喝的是河沟水,住的是牛羊圈。”徐步霄的生活是从这些场景开始的。
1958年开建的基地招徕了从全国29个省市选拔出的各类精英。时年20岁的徐步霄原本在青海省饮食服务公司工作,当年12月,他被调入基地的商业局,从事财务工作,成为入驻金银滩“先头部队”的一员。
“先头部队”的任务主要是建设工厂、职工宿舍、铺设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目的是为核武器研发大部队入驻做准备。当然,徐步霄当时并不知道这个最终目的。
草原原是牧民放牧生活的地方,牧民迁移后留给部队的是刚刚开垦一半的草地,到处是裸露的泥块和废弃的牛羊圈。“也是多亏了这些牛羊圈,我们才有了暂时的栖身之所。”徐步霄说,当时物资紧张,带去的帐篷根本无法满足那么多人用,大家就把牛羊圈垒实了,上面搭上篷布,把地面清理干净后打通铺,一个牛羊圈可以睡1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