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竹”就知足:用过竹器,不会忘记竹子的清香
福州晚报6月19日讯(记者 翁宇民/文 陈暖/摄)曾经,福州人家里大部分的日用器具都是竹制品,大至竹床、竹椅、孩童推车,小至果篮、衣架、针线筐,竹是寻常人家伸手可触的最常见材质。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竹子逐渐被各种新兴材质所取代,随着竹制品一起式微的是竹器行当。过去福州街巷中常见的竹器店,如今难觅踪影。
澳门路上的“敏文竹器店”,狭小幽深的门面,二十多年来默默矗立在老地方,仿佛是一张被夹在闹市中的书签,提醒着人们被翻过去的那一页时光。
竹器师傅何敏文,闲暇时就在店里一边看店,一边做点竹器活。一把竹刀用了十多年,被打磨得油光铮亮。何师傅握住它时,竹刀就像是长在他手上:青竹被轻轻破开,分股,再片成细薄的竹蔑。刀锋穿破竹纤维,犹如纤手分开水流,有一种行云流水的美感。
但是,路上川流不息的行人很少向内张望,竹器的手作对于现代人们来说,不算太古老,并无神秘可言。而流水线上的产品和一个竹器师傅花费半天功夫做成的,似乎也没有什么差别。
在手艺传承上,何师傅的孩子没有兴趣学做竹器,二十多年前何师傅在闽侯收了两个徒弟,他们学艺到六七成,因为生意清淡,都转行做别的了,但何师傅对此表示理解。
从懂事起就开始跟着父辈摸竹刀的何师傅,经历过这个行当的兴盛时光,也看着它逐渐凋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福州起码有七八万人在竹器厂里干活,也有做个体的,闽侯一带尤其多。后来很多大竹器厂都倒闭了,更别说手艺人自己的作坊。用的人少了,做的人更少。像我爸那代人,工厂倒闭后他们就不干了。”
“有时候有人要的一些特殊造型的东西,工厂做不来,我接下来做,还是有很多老顾客的。我想把这个店铺保存下来,质量保持下来,也不去想什么营业额。”
“我啊,暂时还没定什么时候退休不做了,过一两年再说吧。做得习惯了,不觉得累。天天在这里动动手,也有乐趣。竹子做的东西好,有很多人还是很喜欢的,比如说装吃的东西,水果、干货等,竹的比塑料好得多了。”
在这个飞速变幻的年代,有许多老手艺都在默默退场。但用过竹器的人,在很多年之后,还是会想起竹子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