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牢“生态旅游饭碗”尤需把握“三个度”
边麻沟村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朔北藏族乡,早些年“两山夹缝一条沟,冬天衣服晒不干”是这个高寒偏远小山村的真实写照。而当前,整洁的村道穿林越岭,农家乐云杉环绕,鲜花漫山遍野争相绽放。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打造扶贫产业园的机会,村里的旅游产业一年比一年景气。到2019年“花海”景区收入430万元,全村农家乐发展到63家,村集体经济收入21万余元,村民人均支配收入1.48万元。(8月2日人民网)
青海边麻花村的喜人变化,又见证了一个脱贫攻坚路上靠旅游致富的成功事例。当地村民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共同向“乡村旅游”要饭吃,让一个曾经穷得响叮当的高原贫困村,成为了如今鲜花遍地开的美丽富裕村,让村民尝到了旅游致富的甜头,感受到了吃“生态旅游饭”的幸福。
“吃生态旅游饭”也是一只“幸福饭碗”。但是,在端起这只“饭碗”的时候,也要考虑好几个度,否则,也会影响脱贫攻坚的质量,影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村民的幸福程度。
在乡村旅游的推进上要讲“进度”。要改变一个乡村的面貌,不能等靠要,需自我练就奋起功。如果不是村里支书带头,拿出自己全部的500万元“家当”,带领村里的党员干部带头凑了20万元,申请了政府资金支持,流转了村里600余亩村民土地,“边麻沟花海”景区可能依旧还会在贫困边远徘徊。在脱贫攻坚战中,地方党组织要发挥中心轴作用,带领村民拧成一股绳,才能加速脱贫攻坚的力度,将“生态旅游饭”早日端给群众。
在生态资源的利用上要把握“适度”。开发生态旅游,不能盲目,更不能一味索取,尤其要考虑生态的承受能力。就如边麻花村的旅游业发展起来了,一户村民为了节省成本,在宅基地旁盖猪圈,影响了旅游的质量,还对当地水资源造成影响,村里做通思想工作,帮他异地重建,科学规划排污。保护好生态才能保证农民收入,发展乡村旅游就需敢较真的态度,这样才能让村民明白,发展乡村旅游只有充分保护生态资源,吃“生态旅游饭”才会吃得安心。
在优质服务上更要增加“强度”。发展旅游产业,有的地方看到产业上来了,就开始加价,降低服务质量。这是“砸饭碗”的行为。要防止这种行为产生,边麻花村开始就村里对家庭旅馆划定价格区间;为了保证餐饮体验和品质,规范菜单和统一进货渠道;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对村民进行针对性培训。让每一个村民明白,只有在生态旅游上做强质量,做实服务,才能让自己的“生态旅游饭碗”端得牢牢的。让地方的生态治理和乡村治理更加有序。
乡村旅游是个“富民工程”,要让“生态旅游饭”日子更加红火,只有把握好“度”,幸福才能久久为功。(福州文明办 馨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