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纳吉祥

03.06.2014  18:59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2014年6月2日,农历五月初五,就到了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本是中国传统节日。但韩国以“端午祭”向联合国申请“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并得到批准,  这表明韩国对端午的重视不亚于中国人。其实端午早传到韩国、日本、越南,  古代韩国也像中国一样在端午节放假,  韩国江原道江陵市每年举办“端午祭”庆典;  日本古代每年举行端午庆典,  成书于宋代的日本名著《源氏物语》第二章载:  “五月端阳节,  人人急于入朝参贺。”这天日本男人骑马射箭,  女人穿着中国服出外游玩一庆祝节日;  古安南(  越南)  有个国王的名字名叫陈端午。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  从文明的历史和影响的广泛看,  中国文明是世界上自古以来最伟大的文明[1],  这个特点也表现在端午与中国佛教的关系中。

一、端午起源的真正原因见于佛典

一般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战国屈原。梁吴均《续齐谐记》: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  楚人哀之,  每至此日,  竹筒贮米,  投水祭之。”但五月五日节俗已见于春秋,  《琴操》:  “介子绥[推]遂抱木而烧死,  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这比屈原早300  多年。《史记·孟尝君列传》:“五月子者,  长与户齐,  将不利其父母。”《索隐》引《风俗通》:  “俗说:  五月五日生子,  男害父,  女害母。”孟尝君生于公元前346  年,  比屈原自杀早了近70  年,  可见端午节最初并非因为屈原。

端午节缘于五月是凶月的古老观念。晋董勋《问礼俗》:  “五月俗称恶月。”这个观念缘于上古,  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玄戈》:  “五月,  东井、七星大凶,  胃、参致死。”东井,  即二十八宿之一的井宿,  因它在玉井之东,  故称。这虽见于秦代,  但却历史久远。《礼记?月令》:  “仲夏之月,  日在东井。”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  东井星主管五月。汉王充《论衡?说日》:  “当夏五月,  日长之时在东井,  东井近极,  故日道长。”五月不吉观念渗透到民间,  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  “五月,  俗称恶月,  多禁忌。”五月为凶月,是端午赖以建立的文化基础。

端午最初作端五。唐李匡乂《资暇集》卷中“端午”条引晋周处《风土记》:  “仲夏端五,  烹骛角黍。”《艺文类聚》卷四引《风土记》仍作“端五”云:  “端,  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五与午同音通用,  《周礼?壶涿氏》:  “午贯象齿”郑注:“午故书为五。”端五后作端午。古人忌重,  五月五日重五,被视为大不吉。《抱朴子》:  “或问辟五兵之道,  答曰:  以五月五日,  作赤灵符,  着心前。”北魏魏收《五日诗》:  “辟兵书鬼字,  神印题灵文。”《艺文类聚》卷四载《续汉礼仪志》:“五月五日,  朱索五色、柳桃印为门户饰,  以止恶气。”道教《八道秘言》称五月五日为“地腊日”,  《杨公忌》:  “(  五月)  初五日,  不宜问疾,  名地腊日。”原始的五月五日禁忌与粽子、龙舟等拯救屈原等没有关系。

但端午的真正原因却见于佛典。《古尊宿语录》卷21《舒州白云山海会(  法)  演和尚语录》:  “端午,  (  白云禅师)上堂,  举(  言曰:  )  昔有秀才造《无鬼论》,  论就,  才放笔,  有鬼现身,  斫手谓秀才云:  ‘你争[怎]奈何?  ’白云当时若见,便以手作鹁鸠嘴,  向伊道:  ‘谷谷孤。’”这里出现了“鬼胆包天”的场面:  秀才撰写《无鬼论》时恶鬼立即现身挑衅:你秀才又能把我怎么办?  白云法演禅师只得滑稽地对鬼学布谷鸟叫,  端午节时恶鬼猖獗已极!  换言之,  端午节的真正原因是恶鬼作祟。慧日禅师《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卷五载:  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  1158)  五月五日普觉禅师上堂云:  “今朝又是五月五,  大鬼拍手小鬼舞,  蓦然撞着桃符神,  两手椎胸叫冤苦”,  端午时大鬼拍手小鬼舞,  鬼撞桃符神,  鬼竟然如此猖獗。因此,  端午的原始动机是驱邪镇鬼。端午时寺庙中也要烧香敬鬼,  如舒州白云山的和尚在端午节时:  “僧问:  ‘今朝五月五,  权罢薅芸鼓。虽是无事人。亦请烧一炷。’(  白云禅)  师云:  ‘急急如律令。’(  僧)  进云:  “也待小鬼做个伎俩。”(  白云禅)  师云:‘钟馗吓你。’(  白云禅师)  乃云:  ‘今日端午节,  白云有一道神符也,  有些小灵验,  不敢隐藏,  举似诸人:  一要今上皇帝、太皇太后,  圣躬万岁;  二要合朝卿相、文武百官、州县寀寮,  常居禄位;  三要万民乐业、雨顺风调’。有个符使却来报白云(  禅师)  道:  ‘诸处尽去,  偏只为神通小,  不奈一件事何。’”

端午节时佛寺举行驱鬼祈福仪式,这些活动的中心就是祭鬼和驱鬼,  它清楚地表明:  恶鬼作祟是五月五日举行宗教祭祀活动的根本原因。《古尊宿语录》卷27载,  舒州龙门佛眼禅师说:  “今日端午,  世间人钉桃符、书门阃,  使万邪不窥其户,  百鬼不入其门;  世间人又使针烧灸,  采药登山,  使万病不干其体,  疫疠不入其身。”也揭示了端午活动的根本目的:  驱鬼除病。可见,  端午节是鬼节,端午节为对付“百鬼”和“万病”而生。这些记载,  揭示了端午节产生的真正原因。

明白了端午节起源的根本原因,  端午的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端午又称“续命节”,  就是因为有恶鬼索命。《风俗通》:  “五月五日续命缕,  俗说以益人命。”续命缕的形态,  唐代仲子陵《五丝续宝命赋》有载:  “颜似渥丹,  对回鸾之十字。手如振素,  盘续命之五丝。其五丝也,  蕙绿轻重,  兰红浅深。皎皎而有莺其领,  采采而亦翠其衿。既比方而一色,  又条畅乎数寻懿寿丝之礼大,  续宝命之天长。”端午节时,  荆楚民间以彩丝系在臂上,  唐花蕊夫人

宫词》有“玉腕斜封彩缕长”之句。道教《三洞奉道科》称五月五日时举行“续命斋”的法事,  北齐后主的妃子冯小怜以五月五日进纳,  故号她为“续命”,  取端午冲喜续命之意。以丝系臂为防恶鬼夺命,  故可以达到“续命”目的。

介之推、伍子胥等死于五月五日是因恶鬼索命。魏邯

郸淳《曹娥碑》:  “五月五日时迎伍君,  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伍君即伍子胥。这些人死法不一,  但都因恶鬼所害。端午恶鬼猖獗是他们死亡的原因,  端午节举行祭祀仪式是为了驱除恶鬼。隋唐以后南北文化合流中端午节被整合,  由于屈原影响大,  端午节变成祭祀屈原的节日。屈原在宋代被封为公侯:  “屈原庙,  在归州者封清烈公,  在潭州者封忠洁侯。”元代屈原被封为“忠节清烈公”。屈原成为端午节的主角时,  介之推、伍子胥等湮没无闻,  驱鬼的动机也被遮蔽,  遂形成今天的端午习俗。

二、佛教中的端午遗俗

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底层的端午对外来佛教产生了深刻影响。《古尊宿语录》卷44  载,  宋代和尚也过端午节:宝峰云庵真净禅师五月五日上堂云:  “今朝五月复端午,随众生心解分布棕子。虽然,  应所知,  要须一一知来处。且道从什么处来?  ”佛教在这天也吃粽子。佛教世界中翠竹黄花尽是真如,  端午自然也入般若。《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卷五载,  宋绍兴二十六年(  1156)  五月五日,  普觉禅师上堂云:  “今朝五月五,  天降沛然雨。艾人与门神,  聚头相耳语。”艾人,  是端午节时束艾叶为人。它与门神一样,  是为了避邪拒鬼。佛教语录保存了端午节时的艾人和门神信仰习俗。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  和尚自然地把端午融入禅悦玄机。《古尊宿语录》卷27,  舒州龙门佛眼禅师:  “今日端午??遂失声叫曰:  ‘阿耶耶,  阿耶耶,  尽大地人烧破皮肉,  教山僧受无限苦痛。’昔楚大夫以忠言不用,  沉于湘江。后人哀之,  以竹筒盛饭,  系五色丝祭之,  风俗至今流传不断。遂呕吐数声曰:  ‘世间人吃却米粽,  教老僧胀破肚皮。’大众:  ‘别人烧灸,  别人吃物,  为什么龙门长老受痛受饱,  未能情忘缘虑?  ’”这段禅机公案透露出佛门与筒粽等端午文化的关系。宋陆游有《天中节前三日大圣慈寺华严阁燃灯甚盛游人过于元夕》诗,  佛寺在五月五日前三天已举行盛大庆祝仪式:  “万瓦如鳞百尺梯,  遥看突兀与云齐”,  寺庙张灯结彩,  禅堂成为端午庆典的场所。

一些失传的端午古俗在佛教中保存。《五灯会元》卷18  载:  隆兴府兜率慧照禅师端午节说:  “端午龙安亦鼓桡,青山云里得逍遥。饥餐渴饮无穷乐,  谁爱争先夺锦标。却向干地上划船,  高山头起浪。明椎玉鼓,  暗展铁旗;  一盏菖蒲茶,  数个沙糖粽。”这里有许多失传了的端午古俗:  第一,  后世认为端午龙舟是为了救屈原:  “楚人悲屈原,  千载意未歇??遗风成竞渡,  哀叫楚山裂。”但端午龙船原来是为了“安龙”。第二,  一般认为端午龙舟发生在水乡。但古人这天在高山上划龙船。第三,  一般认为,  五月五日采兰草、菖蒲是用来煎汤洗澡,  《大戴礼》:  “五月五日,  蓄兰为沐浴。”[11]但这里表明,  它用于制作“菖蒲茶”。此外,  《古尊宿语录》卷28:  “龙门若为作端午,  打动众人涂毒鼓。”佛教东林《云门颂》也说:  “一挝涂毒闻皆丧”。一般认为,端午龙舟竞渡时击鼓是为了统一划船的节奏,  但是佛教典籍显示:  端午所用鼓上涂了毒药,  以增强鼓声的巫术力量,  以达到安龙、镇龙的目的,  它是驱鬼观念的具体体现。

安龙、菖蒲茶、干龙船、毒鼓等是失传的端午古俗,  这些资料既可补端午资料之缺,  又可见出中国本土自然宗教中的端午对佛教影响的深度,  弥足珍贵。

三、佛教大事与端午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端午的神秘性渗透到佛教中,  使一些佛教内部的大事也与端午有了联系。

首先,  一些生于端午的高僧成为佛教的要事。生于五月五日的孩子常被抛弃,  汉代这天出生的王凤、胡广等人就险遭遗弃。父母或将此日出生的孩子送往沙门为僧,  如唐代著名的“法云公”。《释氏稽古略》卷二:  “万回法云公,太宗贞观六年(  632)  五月五日生(  于)  虢州阌乡张氏。”父母把他送到寺庙当和尚,  这既救了孩子又避了祸。这样的人成为高僧后就是禅林的佳话。

其次,  一些端午圆寂的禅师被载入佛典。民间传说,五月五日生者脑不坏。唐李延寿《北史?齐宗室诸王传》载,  北齐南阳王高倬生于五月五日,  后因谋反罪被杀,  但四百余日后大敛时,  他竟然“颜色毛发皆如生”。因此之故,  佛教对五月五日圆寂的和尚也特别重视。《续高僧传》卷21  载,  丹阳县道成禅师,  隋文帝开皇十九年(  599)  五月五日在兴严寺圆寂;  唐代越州称心寺大义禅师,  在武则天天授二年(  692)  五月五日坐化。《宋高僧传》卷8  载:  智威禅师圆寂于唐肃宗上元二年(  761)  五月五日;  同书卷十四载:  唐代著名高僧扬州大云寺鉴真大师,  在日本天平宝字七年癸卯岁(  公元763  年,  即唐代宗广德元年)  五月五日无疾坐亡,  其真身不坏。《景德传灯录》卷五载,  司空本净禅师于上元二年(  761)  五月五日归寂,  唐天子赐给“大晓禅师”法号。这些高僧在五月五日坐化,  常常有十分神奇的情景。宋代潞州府黎城人宗坦,  在四月二十八日这天夜里梦见阿弥陀佛托梦:  “汝说法止六日,  当生净土。”在五月四日,  他集合众僧说:  “因缘聚散,  固当有时;  净土胜缘,惟凭时刻。愿众念佛,  助我往生。”说罢,  在诵佛声中坐化。当时,  天上雷鸣不断,  地上白云覆地,  直到五月六日才停。

离知《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卷六载,金熙宗皇统三年(  1143)  五月五日,  觉禅师将死作《》交代后事:  “今年五月初五,  四大将离本主;  白骨当风扬却,免占禅那地土。”他在钟声渐入坐逝之境,  侍者离知想起他们的约定:  “吾化后,  可唤之。若能回来,  是有道力也。”于是,  他连唤三声,  觉禅师果然复活,  问到:  “你有什么事?  ”侍者说:  “和尚何裸跣而去?  ”他反问:  “来时何有?  ”侍者要给他穿几件衣服,  他说:  “不用。留给后人吧。”他书偈云:  “七十三年如掣电,  临行为君通一线;  铁牛踍跳过新罗,  撞破虚空七八片。”然后,  晏然而逝。死亡是人类大事,人类的宗教多因死亡而生,  这些五月五日圆寂的高僧和坐化妙境成为禅门肉身成道的佳话。

再次,  一些端午发生的事件被佛典纪录下来。唐代翻译佛经常在五月五日开笔,  《全唐文》卷916  载,  北天竺婆罗门族的不空大师所译的《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序》和《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等,  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  740)  五月五日奉诏开译:  “卯时焚烧香火,  起首翻译”;  佛教经典《一切如来大教王经》和《瑜伽秘密金刚三摩地三密圣教法门述经》等,  在唐德宗建中元年(  780)  五月五日由沙门慧超等开译。所译佛经如果在五月五日这天封笔,  也是佛教的大事。《大乘入楞伽经》七卷、《入定不定印经》一卷、《大方广普贤所说经》一卷等,  是三藏法师义净等于武则天久视元年(  700)  五月五日在东都洛阳的三阳宮译毕,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第十五卷予以明确记载,  朝廷也下诏褒奖。

禅宗南宗的传法衣钵被朝廷借去,  禅宗便借端午节向朝廷追索。唐肃宗上元元年(  760)  ,  唐军与安史叛军的战争正吃紧,  为了平定叛乱,  唐肃宗派大臣到广东韶州(  今韶关)  曹溪南华寺将禅宗六祖惠能的传法衣钵借到京城,  作为“镇国之宝”供养皇宫。平叛结束以后,  衣钵没有及时归还。唐代宗永泰元年(  765)  五月五日,  惠能大师便托梦给代宗皇帝要求归还:  “梦六祖大师请衣钵。七日,  敕刺史杨瑊曰:  ‘朕梦感[能]禅师请传法袈裟却归曹溪。今遣镇国大将军刘崇景顶戴而送,  朕谓之国宝。卿可于本寺如法安置。专令僧众亲承宗旨者,  严加守护,  勿令遗坠。’”禅宗索回镇教之宝,  还借助端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

再次,  佛教也利用五月五日炼制法术。五月五日恶鬼横行,  端午素来流行厌胜之术。《史记集解》载:  “汉使东郡送枭,  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  故食之。”巫师在此日制作巫术药物:  “五月五日,  取蟾蜍,  可合恶疽疮;取东行蝼蛄,  治妇难产。”巫蛊药也在这天炼制:  “以五月五日聚百种虫,  大者至蛇,  小者至虱,  合置器中,  令自相啖,  余一种存者留之。蛇则曰蛇蛊,  虱则曰虱蛊,  行以杀人。因食入人腹内,  食其五藏,  死则其产移入蛊主之家。三年不杀他人,  则畜者自钟其弊。”与此相应,  佛教也利用这天炼药制咒。魏法藏《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六:  “蛇毒者,  以五月五日蛇合和毒药;  又以毒药饲蛇等。”除了用五月五日的蛇毒制药外,  佛教还用此日施行法术。大藏经阿含部《大药叉女欢喜母并爱子成就法》:  “若有被囚禁、枷锁、种种口舌者,  取五月五日桃木,  密书彼怨人名字,  加持一百八遍;  又于真言句中称彼人名,  加持求愿语,  钉入地,即得官府口舌解散无事。”桃木是驱鬼之木,  它端午日与咒语配合驱邪。《宝藏天女陀罗尼法》:  “此法必须五月五日夜受持,  即果成就。五月五日夜,  注想思存,  换诵呪一千八遍。”佛教充分利用五月五日行法,  与道教有相似之处。

在端午基础上还产生了“天中节”。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趁天中》:  “《提要录》:  五月五日,  乃符天数也,  午时为天中节。”五月、五日、午时,  是三“”重叠之时,  故成为“天中节”。汉代在此时以阳燧取火,  炼五石铸法器。唐代扬州向皇帝进贡的“江心镜”就于五月五日午时在扬子江中百炼而成,  白居易《百炼镜》:  “江心波上舟中铸,  五月五日日午时。”[17]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说这种镜“易破难成,  往往有自鸣者”。佛教也有“天中节”的咒语:  “五月五日天中节,  一切恶事尽消灭!  急急如律令。”宋绍隆《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七:  “五月五日天中节,  万祟千妖俱殄灭。眼里拈却须弥山,  耳中拔出钉根楔。钟馗小妹舞三台,八臂那吒嚼生铁。勅摄截,  急急如律令。”《慧普觉禅师语录》卷十《云门颂》:  “五月五日午时书,  赤口毒舌尽消除。更饶急急如律令,  不须门上画蜘蛛。”佛教在“天中节”时也举行法事,  驱使道教的钟馗、那吒等神灵以降妖除魔。

端午与佛教的联系有深刻的文化意义。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  知识在不用文字表达的动物行为中扎根之深,超过了大多数哲学家愿意承认的程度。端午正是这样,它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底层,  突破原始宗教和道教的藩篱,  深深地积淀在佛教文化中。这与韩国以端午“申遗”一样,  显示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