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唱响最美文化和声
“舅舅,舅舅,河江里游游,草蓬角落头勾勾,砰咯一脚头,踢夯河埠头……”8月24日上午,福全街道尹家坂村文化礼堂内传来一阵久违的童谣声,伢儿们在台上又蹦又跳,童声稚嫩,方言却地道,礼堂内充满了童趣热闹的气息。
“这不是我们小时候经常唱的童谣吗?”一位四十多岁的爸爸听出了熟悉又亲切的韵律——绍兴童谣能哼能唱,可玩可动,用地道的土话口口相传。儿时唱过的那些童谣,你还记得吗?(绍兴日报8月28日)
从古至今,童谣,就是一个精彩的文化世界,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或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还具有针砭时弊之功效,并且大都反映基层民众之心声。童声童趣,朗朗上口,深受基层民众尤其是孩子们的喜爱,才得以传承和发展,并且历久弥香。
童谣,需要传承和创新。“这首《福全溇头歌》可是我们福全街道的代表歌,每一句都对应着地名、山名,小朋友们跟我念……”传唱老师是绍兴童谣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董百根,今年76岁。他搜集了近300首童谣,利用各种形式向孩子们传授,因而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好老师和明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生活中,像董老这样的典型有很多,他们热衷历史文化之一童谣,挖掘搜集整理各个时期的优秀童谣,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一批具有优秀现代文化的童谣,促使童谣代际传承和发展,并且历久弥香。
开设童谣课,让童谣芳香四溢。实践证明,童谣的传承和发展,仅靠这些还不够,还必须打造更多的传播平台,让童谣芳香四溢。在秋瑾小学,童谣已经被系统、规范地编入校本拓展课程,每周三下午连上两节,六年级的语文老师俞轶勤与董百根还合录了“课程音频”。“《幸福娃 水乡谣》分为18个课时,并将方言知识、绍兴风俗等编入其中。为了方便学生们课后识记,我们录制了童谣音频,叫作‘跟着董爷爷学童谣’,相当受欢迎。”俞轶勤说,学校做好课程积淀,早在2015年,俞轶勤所带的班级成为校内童谣试点,2016年全校铺开,并于去年获评区级、市级的精品校本课程。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值得充分肯定和推广。这绝不是不务正业,而且还不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反而能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历史文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乃一举多得,多多益善。
去粗存精,打造精品的童谣文化。童谣充满童心、童真、童趣,具有极高的启蒙价值。但是,我们亦应看到,一些童谣中也存在不健康词句,“但‘童言无忌’,不可避免地会打上旧时代的烙印,有一些取笑‘麻子’‘癞子’‘吊眼巴’等残疾人的低级趣味。”需要我们认真筛选,做到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保留内容健康,弘扬正能量的优秀童谣再于以传播推广。才能充分发挥童谣的应有作用,使之有益社会,惠及万民。(安溪县文明办 陆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