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祖章藏书票"或为中国最早藏书票(图)

22.06.2014  09:15

世界上最古老的藏书票之一——1470年—1480年间德国人约翰内斯·克纳本斯贝格的藏书票。

爱书的人,大都喜欢在藏书上留下自己的印记。因此,中国自古以来便有藏书章,国外则有藏书票——一种印制精美的小幅版画,在欧洲已有5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初,伴随着国人对艺术的热爱、对书的挚爱,小小的藏书票也逐渐在中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如今,不但国际上有国际藏书票联盟,每隔两年会举办一次藏书票大会,中国也有国际版画藏书票邀请展,以及各种规模的藏书票展览、票友活动。藏书票创作者和爱好者,得以在欣赏、交流、交换中,品味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艺术创作者的独特创造、收藏者的独特心境。

文化无疆 艺术无界

藏书票具有同藏书章一样的实用功能。它通常贴在书的扉页,是书籍持有者的标志,亦是读书人求知求美、寄意寄情的信物,开卷相见,就油然平添几分爱书之情、求知之欲,故许多读书人都喜欢在自己的藏书上贴藏书票。

藏书票最早流行于欧洲的皇室和贵族之间,因此早期藏书票的图案都是皇室纹章和贵族标志。目前,1470年—1480年间,由一位不知名的艺术家为喜爱刺猬的德国人约翰内斯·克纳本斯贝格设计制作的木刻书票《刺猬》,被视为现存最古老的藏书票之一。该作品刻画了一只口中衔花、脚踩落叶的刺猬,上方有一排古德语,表达着票主对书的珍爱之意。后来,藏书票传入英国、法国及美洲大陆。17世纪后,交换和收藏藏书票在西方已然成为一种时尚。至18世纪,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的发展,藏书票逐渐平民化、个性化,从注重用纹章显示地位转向更加追求艺术性的表达。19世纪下半叶,欧洲的知识分子几乎都拥有自己动手或请人设计制作的藏书票。

在中国,“关祖章藏书票”目前被视为中国最早的藏书票。这枚出现在1910年出版的《京张路工撮影》集中的书票,画面描绘了一位头戴方巾的书生在书房中翻箱倒箧、秉烛展卷的情景,极具中国古典神韵。在工致的画面上方,有“关祖章藏书”五字,秀逸刚劲。票主关祖章,据记载毕业于美国伦斯勒工艺学院,他虽然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深爱中国传统文化和收藏,尤其是古镜收藏,也被推认为是中国最早制作和使用藏书票的人。

藏书票在中国的兴起还离不开文坛的推助——作家叶灵凤是中国系统研究和收藏藏书票的第一人,鲁迅、郁达夫、施蛰存、唐弢等都是藏书票爱好者。上世纪30年代,时居上海的叶灵凤到处搜集有关藏书票的资料,甚至去信日本向研究藏书票的权威斋藤昌三寻求帮助,还亲手绘稿刻印了一枚“灵凤藏书”票。这枚藏书票被世人称为“凤凰票”,其设计采用了我国的传统图案——凤凰与缠枝纹,沉稳的黑色与套嵌红色的文字相映衬,既契合他的姓名,又具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创造精神。叶灵凤在1933年的上海《现代》杂志发表的《藏书票之话》,被认为是我国公开介绍和提倡藏书票艺术的第一篇专文,同之后发表的《现代日本藏书票》《藏书票与藏书印》等文章一起,对藏书票在中国的落地生根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兴木刻运动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藏书票的创作。一批青年版画家李桦、赖少其、罗工柳等人的加入,提高了藏书票的创作水准,推动了藏书票的普及与发展。新兴木刻的倡导者鲁迅先生,早年留学日本时对藏书票艺术便有接触,生前通过上海内山书店等也购藏了相当数量的欧洲及日本的藏书票。他对于藏书票艺术并无任何论说,也没有对藏书票艺术作直接的倡导。或许在他看来,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可以作为战斗武器的版画是必须提倡的,而被他称为“藏书图记”的小巧而高雅的藏书票,却是与时代大环境不相合的。

1980年,李桦的四帧藏书票在“北京、广州、山西版画联展”中展出,藏书票以创作的形式进入艺术家和大众的视野。80年代,乘着文艺的春风,藏书票开启了创作与收藏的新篇章。1984年,李桦、梁栋、莫测等版画家发起成立了“中国版画藏书票研究会”,于1986年举办了“首届全国藏书票展”,现在已经举办了15届,并于1988年加入了“国际藏书票联盟”,于2008年在北京举办了“第三十二届国际藏书票双年展”。藏书票创作、交流、收藏活动不断展开,收藏队伍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