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31省份经济竞争力排名出炉 福建居第九位

02.03.2015  20:13

    今日上午,2015年《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发布暨新常态下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发布了《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3-2014)——新常态下中国省域经济结构分析》蓝皮书,并对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沿问题展开深入研讨。蓝皮书显示,2013年,江苏、广东、北京三省市位列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前三名,福建省排名第九,处于全国优势地位。

    此次发布的蓝皮书是迄今为止第九部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由福建师范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等单位联合攻关。蓝皮书显示,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整体比较稳定,但是也有个别省份综合竞争力排位波动明显,湖北省上升2位从中游区升入上游区。

    2012-2013年全国31个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

    根据蓝皮书评价指标体系,2013年全国31个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处于上游区(1-10位)的依次是江苏、广东、北京、上海、浙江、山东、天津、辽宁、福建、湖北;处于中游区(11-20位)的依次是河南、四川、湖南、河北、安徽、重庆、吉林、内蒙古、江西、陕西;处于下游区(21-31位)的依次为海南、黑龙江、山西、新疆、广西、贵州、宁夏、云南、青海、甘肃、西藏。

    2015《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突出“新常态

    福建师范大学原校长、蓝皮书主编李建平表示,今年的蓝皮书与去年相比,一是结合2014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专门开辟了一个“专题分析报告”,对新常态下中国省域经济在动力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需求结构、分配结构等五个方面的结构变化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度分析,追踪研究省域经济发展与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内在关联,为提升我国经济综合竞争力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二是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的精神,2015年蓝皮书对评价指标体系再次做了微调;三是2015年蓝皮书更加直观、简练,多以图表的形式直观地向读者展现。

    福建多项评价指标优势明显

    2013年,福建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在全国第9名,与2012年相比保持不变,介于辽宁和湖北之间,仍处于全国优势地位。

    在众多二级指标中,福建的宏观经济竞争力处于第9位;产业经济竞争力处于第11位,上升4位;财政金融竞争力处于第11位,上升10位,升幅最大;知识经济竞争力处于第12位,上升2位;统筹协调竞争力处于第15位,上升3位;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处于第3位、发展环境竞争力处于第8位、政府作用竞争力处于第9位、发展水平竞争力处于第9位,这些指标都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

    五建议促福建竞争力提升

    如何进一步提升福建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蓝皮书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大力巩固强势指标,从上升幅度大且变化趋势相对比较稳定的优势指标中,选择一部分进行重点培育,如“就业结构优化度”、“贸易结构优化度”、“外贸依存度”、“人均农业增加值”、“旅游外汇收入”等,使之尽快发展成为强势指标。

    二是积极培育优势指标,要特别注意加强对优势指标的重点扶持和培育,帮助那些接近上游区指标尽快上升为优势指标,如“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资产总额”、“服务业增加值”等。

    三是有效遏止劣势指标,着力帮助处于上升趋势的劣势指标增强上升动力,如“资本形成结构优化度”、“出口增长率”、“农业机械化”、“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医疗保险覆盖率”,“养老保险覆盖率”等,及时改变它们所处的劣势地位,促进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

    四是着力缓解下降指标,如“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服务业从业人员数增长率”、“公共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重”等,这些指标是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短板”中的“短板”,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制止这些指标的下降,努力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五是切实实施重点突破,要注意那些处于关键位置、影响面大的指标入手,实施重点突破,并可以带动一大片指标的提升,如“产业结构优化度”、“资本形成结构优化度”、“规模以上企业平均资产”、“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等,这些对三级指标的排位提升形成了强力制约,要善于从这些“瓶颈”制约入手,着力去突破、去拓展。

    (记者 倪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