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日报(理论版)2020.12.21:立足媒体融合 讲好福建故事

21.12.2020  23:01

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在福州举行(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叶义斌摄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强调要全面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要讲好福建故事、传播好福建声音,面临着一系列的新问题、新挑战。近年来,福建省宣传战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挖掘了一批生动鲜活的故事,推出一批催人奋进的作品,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在新思想指引下奋进新时代、谱写新篇章、创造新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时度效是检验新闻舆论工作水平的标尺。不管是主题宣传、典型宣传、成就宣传,还是突发事件报道、热点引导、舆论监督,都要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这种“时度效”上的要求,也是我们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讲好福建故事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时代,我们应认真总结我省近年在讲好福建故事上的典型经验,从时度效着力,不断求索创新,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实现主力军挺进主战场,进一步提升福建故事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以用户思维兴趣导向

  提升福建故事的传播力

  随着互联网传播格局的形成,地域性内容在全网进行传播,技术上不存在明显障碍,困难之处在于如何吸引各地受众的兴趣。在面向全网传播的节目中,《早餐中国》的突破值得关注。这部由福建海峡卫视和腾讯视频联合制作的纪录片2019年上线后引起广泛关注,两季总播放量达4.5亿次,微博主话题“#早餐中国#”阅读量超4亿次。

  通过《早餐中国》这个窗口,“锅边糊”“福清滑”“福建柴火面”等富有福建特色的美食被广大网民所认识,更多人也借着“烟火气”了解了福建的山水与文化,是福建故事全网传播的典型案例,彰显了用户思维、兴趣导向对提升福建故事传播力的重要作用。

  《早餐中国》内容上贴近受众、形式上引领潮流,为讲好福建故事提供了有益借鉴。第一,从“小切口”入手,精选拍摄内容。《早餐中国》的成功之处,在于依照自身“短小平”的特点属性,改变之前《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美食类纪录片聚焦国家和地域的大层面进行宏观叙事的风格,从小切口进入受众视野。它聚焦“早餐”这一母体,选取“黎明前讨生活的一群人”作为主要任务,讲述他们与早餐、家庭、顾客的故事,传递简单却深刻的生活哲学。第二,以短小的体量促进多元传播。传统纪录片大多面对高学历、高阶层、高收入群体,无法满足大多数受众的收看需求。而《早餐中国》具有网生短视频的鲜明特征,每集压缩到5分钟左右,短小的体量为视频内容多元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早餐中国》制作团队对于短视频的受众有着清晰的判断,以用户思维激发网民收看节目和参与讨论的强烈兴趣。第三,紧贴互联网赋能多维形式创新。《早餐中国》在精心选择拍摄内容的同时,在形式上靠拢互联网的传播特点,进行诸多创新。文本上,网络感强,主角带有强烈个性,强调从一开始就抓住观众眼球;大量“金句”让每集主题更明确,也与栏目定位“只要早起,你就能找到故乡”相互照应。包装上,大量借鉴综艺手法,活泼的花字、幽默的对白等让整体效果轻松有趣,符合年轻受众的口味,广受好评。

  以典型示范深度挖掘

  提升福建故事的引导力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脱贫攻坚决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宣传上,我省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三进下党”、指引闽东人民“因地制宜,弱鸟先飞,精准发力,滴水穿石”的精神财富,全面、立体、生动地讲好下党故事,起到极强的典型示范作用。

  下党乡位于闽东宁德大山深处,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全乡没有一条公路,交通闭塞、行路艰难。习近平总书记“三进下党”,调研指导扶贫工作。即使异常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也阻挡不了他为民排忧解难谋发展的铿锵脚步,凸显了党的领导干部一心为民的赤诚情怀。2019年,寿宁县脱贫,下党乡六位党员干部群众向习近平总书记寄去报喜信。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高兴,特地回信祝贺,鼓励大家发扬滴水穿石精神,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围绕着“下党天堑变通途、旧貌换新颜,乡亲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幸福感、获得感”的脱贫事迹,我省宣传战线推出一系列融媒体产品,深度挖掘典型事例,以“组合拳”方式实现多元化融合传播。在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一周年之际,我省又在下党组织了“文化下基层”慰问演出和主题党日活动,并开展直播带货等推介乡村特色产品和旅游项目的活动,进一步描绘出下党人民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的光明前景。这些典型报道,不仅激励了闽东人民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努力走出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更指引着我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朝着既定目标浩荡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17年半,在八闽大地上留下许多宝贵的故事,这是我省极为难得的资源和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美国访问期间讲述的“鼓岭往事”,成为中外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也让福州鼓岭的知名度迅速攀升。2019年,人民日报重刊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福州古厝〉序》,指引着全国文物保护和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福建省长期间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数字福建”战略,已经成为引领数字中国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创新理念和生动实践,体现了强烈的责任担当,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今天讲好福建故事的坚实基础。我们应积极鼓励和组织社科工作者深度挖掘和整合这一宝贵资源,并从多渠道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故事传播。

  以平台引领借“”生蛋

  提升福建故事的影响力

  互联网随时产生海量内容,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拥有用户才能拥有话语权。而优质内容的传播,离不开优质平台的推动。近年来,福建大力吸引在国际和国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旅会展、体育赛事等落地生根。讲好福建故事,亦可借“”生蛋、借船出海、多维融通,争取事半功倍的成效。

  2019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宣布,未来五届“金鸡奖”都将落户厦门。厦门确定“以节促产”的影视产业发展思路,把金鸡百花电影节打造为聚集和整合资源的重要平台、推动影视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动力源。随着《古田军号》等一批电影的推出,“福建出品”的作品、明星加速绽放光芒。讲好福建故事,可以借助金鸡奖的平台,让众多福建元素更好地在全国受众面前登台亮相。

  从2018年起每年在福州召开的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是中国信息化发展政策发布平台、电子政务和数字经济发展成果展示平台、数字中国建设理论经验和实践交流平台。每年会期,数百家国内外媒体汇聚于此。讲好福建故事,应借此良机发挥“报、台、网、端、微”联动传播优势,制作图文、视频、抖音、H5、图解、直播等一系列融媒体产品,多点发力、立体传播,为宣传福建数字经济发展开创广阔空间。

  此外,福建还形成以中国田协金牌赛事厦门马拉松赛、国内最高级别之一的环福州·永泰自行车赛等为核心的一批重要赛事。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讲好福建故事,应借助这些赛事的主流媒体直播与相关报道,从多角度、全方位展现福建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提升数以万计的参赛者、观赛者、志愿者的赛事参与体验感,从细微之处见精神,发现“福建之美”,形成网上良好的口碑效应。

  以文化自信品牌效应

  提升福建故事的公信力

  以中国梦为引领,坚定文化自信,才能讲好中国故事。因此,要想讲好福建故事,一方面要主动融入中国故事的宏伟格局,另一方面要积极寻找自身的历史文化特色定位,树立独特的认知品牌。

  福建拥有底蕴深厚的“海丝”文化载体、多元的“海丝”文化舞台。“海丝”文化不仅是福建的文化品牌,更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福建应深入挖掘和弘扬“海丝”文化,以“海丝”文化品牌整合客家文化、妈祖文化、船政文化等特色资源,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如,讲述古代福建航海故事的大型舞剧《丝海梦寻》,自2014年8月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首演以来,在国际舞台上长盛不衰,把中国人民的和平、友谊送到全世界。在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下,《丝海梦寻》还拍摄制作成福建首部3D舞剧电影,用现代摄制技术立体还原舞台场景,弥补舞台演出的局限与不足,使舞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希望今后在戏剧、文学、电影等领域,类似的福建精品能层出不穷。

  对“海丝”文化的认知,不仅对福建故事的内容创作产生积极影响,更极大拓展了福建故事的传播渠道。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等一系列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专题会展活动,与持续开展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媒体合作等,成为福建故事持续“走出去”、不断“活起来”的底气所在。

  总而言之,媒体融合使得媒体传播方式发生重大改变,传播影响格局也发生着深刻变革。新时代,我们要讲好福建故事,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同时在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利用多平台的传播空间,根据各平台受众的不同需求,实现多形式、有实效的传播,从而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远、更广、更深入。

  (叶琛系福建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张凝系福州广播电视台人力资源部主任、记者;本文系福建省新闻理论研究课题“媒体融合背景下讲好福建故事的典型样本分析和提升路径研究”【2018B16】的研究成果)

      链接: http://mag.fznews.com.cn/fzrb/2020/20201221/20201221_006/20201221_006_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