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度医生”是怎样炼成的?——记第七届“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获得者康德智

30.09.2015  16:53
今日热点 胆小男友坐过山车“花容失色”高喊“分手王菁何炅恋情曝光:疑购新房备孕 揭秘何炅王菁恋... 包贝尔不是替补! 王宝强为何不参加《港囧》《跑... 小伙痴迷养“怪宠”被朋友举报 其中5只是国宝 光棍危机2020年或全面爆发:单身男性上千万 欲哭无泪!患癌女子花光积蓄50万 5年后发现没得病

    新华网福州9月30日电(记者 王文清)神经外科,老百姓俗称“开脑袋”,在行家眼里,它是“外科皇冠上的一颗明珠”。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从20世纪70年代的默默无闻一跃成为全国首批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这个变化的背后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常务副院长康德智。

    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了第七届“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名单,康德智教授获此殊荣。对于获奖,康德智表示,这是对个人的表彰,但却是集体的荣誉,他觉得离自己心目中“有高度、有风度、有温度”的“三度医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有高度:3D打印助力微创开颅手术 开全国先河

    近年来,3D打印成为科技界的热门高频词汇,在汽车、建筑、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相继出现并且前景乐观。那么,可不可以为人脑私人定制一个3D模型呢?

    “有了3D人脑模型,可以使颅脑手术更精准、更安全。”康德智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他和清华大学的一位长江学者就3D打印人脑的具体事宜展开密切合作。通过对病人颅脑进行CT扫描,再对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最后进行3D打印1:1高仿真模型等步骤,将计算机上的脑袋蓝图变成了可供参考的3D实物。去年10月起,在康德智的带领下,该院已成功开展了20多例应用3D打印颅内动脉瘤模型指导的脑动脉瘤夹闭手术,开全国先河。

    微创、精准治疗是当今及未来神经外科手术追求的“金标准”,如果说3D打印为微创手术提供了战前的演练“靶标”和术中的“导航”模型,那么在实战中,“锁孔”微创手术治疗脑动脉瘤则是康德智的“拿手好戏”。他在2001年开始开展该项新技术,是当时国内少数几个开展该手术的神经外科医生之一。

    顾名思义,“锁孔”微创手术是指在一个如锁孔大小的小骨孔下,完成脑动脉瘤夹闭手术。这种手术的难度在于,一下子将手术创面从6-7cm减小到2-3cm,对手术的精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异于“踩着钢丝跳舞”。

    “开始很多国内同行都不相信。”康德智说,当时业内人士普遍质疑,认为这种微创手术不可行、风险大。

    “科学的精神在于用事实说话,让大家相信的最好办法是用成功的范例来回答。”康德智说。

    康德智至今还记得2001年进行第一例“锁孔”微创手术时的情景。“前一天晚上,我是睡不着觉的。我自己开始也怀疑,一旦动脉瘤破了怎么办,一旦破了而又止不住血就会危及病人生命呀。”康德智坦承,术前的担心变成了现实:手术刚开始,病人脑袋就“”地一下大出血。

    “我脑袋一下子就蒙了,糟糕了!”康德智心里一慌,但他很快恢复冷静,凭着扎实的解剖学和显微神经外科的基础,他快速地吸净凶猛的出血并吸住动脉瘤破口,然后对动脉瘤成功实施夹闭。

    手术成功!

    首例风险如此之大的手术获得成功,更坚定了康德智对该项技术继续探索的信心。如今,他已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对该技术不断完善和拓展,成为该领域的国内权威专家。

    不仅在临床技术上走在前列,康德智还站在国家级学术平台的高度上,引领着国内神经外科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如今,他兼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损伤培训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常委、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常委,并兼任《中华神经创伤外科》杂志副主编及本专业其它15本杂志的常委编委及编委。此外,他还参与了本专业12个专家共识、指南的编写。

    有风度:“微信会诊”消弭时空界限 补齐短板带动学科发展

    在康德智的手机里,不时会蹦出来自同一个微信群的消息,而他总会在第一时间查看。这个让他时刻关注的微信群叫“福建医大附一医院神经外科大联盟”,成员单位为全省66家市级、县级以及部分省级医院的神经外科。这个联盟每年都会线下举办专门的培训班、巡讲和学术会议;在线上,微信群里还会进行实时的、“1对1”的疑难杂症的远程会诊。

    “有什么病需要帮忙的,随时发到微信群里,我们是有求必应。”谈到“微信会诊”,康德智介绍说,基层医院的医生把片子、病历贴到群里,其余的医生进行“跨时空”会诊,在群里就可以给出治疗方案。

    康德智不仅利用“互联网+”消弭了医疗资源不均衡带来的难题,补齐了基层医院神经外科发展的短板,实现了全省神经外科资源的高度集中,还通过加强国际、国内合作,提升福建省神经外科的整体水平,并为促进我国神经外科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去年4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蛇牌学院神经外科微创技术培训中心正式成立。揭牌仪式后,举行了全国第四届脑动脉瘤“锁孔”微创手术高级培训班。就在今年9月,第五届培训班开班,并请来了世界顶级神经外科专家Juha教授来进行动脉瘤夹闭手术演示并作手术报告。Juha教授对康德智开展的脑动脉瘤锁孔微创手术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到目前为止,五届培训班共吸引了来自全国18个省124名具有高级职称的神经外科医师参加。

    而在科室内部,康德智则开创了“术业有专攻”的优良传统。现在,科室的每个人都是自己领域的“专才”。

    “我们神经外科每个专业有什么人在做,每个专业都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都有规范。”康德智说。

    作为学科带头人,康德智十分重视团队的建设。他带领该院神经外科团队致力于创新发展,通过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新疗法,使学科的多项临床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康主任非常注重人才梯队的建设和亚专业的细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吴喜跃表示。

    作为26年的同事,吴喜跃对于神经外科走过的每一步都记忆犹新。据介绍,在康德智的带领下,该科室率先在福建省内进行神经外科亚专业建设,促进了学科整体发展和学术影响力的提高。科室于2012年成为福建省临床重点专科,2014年成为国家住院医师(神经外科学方向)规范化培训基地,2015年成为全国首批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

    “康主任也非常重视科室文化建设,并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吴喜跃介绍说,康主任在神经外科示教室挂上一幅字“弘道养正”,他要求科室每个人每天至少看一次并要反思,强调做事要讲道道、守规矩,做人要有正能量。

    数据也能说明问题。作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乃至福建省神经外科学术带头人,在康德智的带领下,近年来,在全国神经外科学术年会上,福建连续3年论文投稿量名列第一,稿件被录用以及在大会发言的比例逐年在提高。福建医大附一神经外科在以科室为单位的排行榜上,论文投稿量连续3年居全国第一,而且被录用在大会上发言的数量也位居全国前列。

    “在康医生的带领下,不仅医生有自己的专长,我们护士也要学习。”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二区护士长曾明珠对记者说,自从福建省神经外科年会有了护理分场,护士间互相切磋交流的机会就更多了。

    有温度:医生患者是战友 倡导温情医护

    “患者到医院来找你的时候,他跟你是素昧平生的。他不认识你,还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你了,那还有什么比这更大的信任和寄托呢?”康德智说。

    16岁上大学的康德智,因为爷爷“做医生就是做好事”这句话,开始和医生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干就已是31年了。

    从医31年来,康德智一直信守“好医生、好学生、好老师、好同事、好同行”的“五好”准则严格要求自己。他倡导“温情医护”:手术之前和病人及家属握个手,手术后在病情许可时主刀医生亲自扶病人下床……

    “动作很小,但有温情。”康德智说。

    而在博士生王灯亮眼里,康老师尊重病人、态度温和,就连山区的困难学生,康老师也是看在眼里,私底下给予生活上的帮助。

    “有温度就是要求医生对病人有人文关怀,要先敬人再治病。”康德智表示,医生患者是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疾病是共同的敌人。而对于目前备受关注的医患关系,康德智则认为,要多管齐下、齐抓共管。

    “处理医患关系就像熬中药,要几味药一起下去,不是一根针、一把草能解决的。”康德智对记者说,医务人员、患者、媒体之间要共同努力,互相信任,比如说医务人员要加强医患沟通、规范诊疗行为、提高服务水平;患者要理性对待疾病,信任医务人员,有问题也应及时、主动沟通;媒体则应该客观、专业地报道,积极正面引导舆论,加强科普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