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硝烟的复兴之路
120年前,黄海上一场早已注定胜负的战争,改变了两个东方国家的命运:中国一蹶不振,从此重新寻找救亡图存、实现现代化的复兴之路;日本一战而起,开始走上对外扩张、无法回头的侵略之路。
回望甲午战争的滚滚硝烟,失败背后的原因无比清晰,而挫折带来伤痛犹未平复。
知耻而后勇。120年来,中华民族正是在苦难中汲取力量,奋发图强,寻找到了一条民族复兴之路。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更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攻坚克难中再创辉煌。
道路决定命运。30年洋务运动造成的繁荣假象在日本战舰面前不堪一击,甲午战败掀开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屈辱的一页
7月25日,在北洋水师覆灭之地刘公岛,海军北海舰队两艘船艇,同时拉响汽笛120秒。官兵们脱帽肃立,垂首向北洋水师阵亡将士们默哀。
120年前的这一天,日军突袭中国北洋水师“高升”号,丰岛海战由此爆发,甲午战争拉开序幕。
9月,中日在黄海丹东海域爆发海战,包括致远舰在内北洋水师多艘舰船被击沉。随后,日军攻入大连旅顺,将全城2万多人屠杀殆尽,只留36人抬尸。
奇耻大辱,痛为国殇。
“复建致远舰是对战争的记忆与反思。”中国近现代史料学会副会长王建学说,甲午战争的失败,将中国拖入了鸦片战争以来最黑暗的深渊。其负面影响整整持续了半个世纪,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中国才重新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甲午一战,中衰日强。
作为甲午战争的结果,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1895年4月17日在日本签署 《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中国赔款相当于日本4年多的财政收入。”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吕超说,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8000万日元,钓鱼岛也是日本通过此战窃取的。
日本利用战争横财扩充军备、兴办实业、发展教育,完成了由弱到强的经济飞跃和军国主义政治的形成。而中国则一蹶不振,迅速陷入了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境地。
巨量的赔款割地不仅掏空了清政府的家底,还击碎了近代以来中国“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迷梦。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启动了洋务运动,成果斐然。“然而,甲午战争让中国洋务运动33年积累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中国的复兴进程被彻底打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日本史学会会长汤重南说。
为什么会输? 为什么会输给日本? 是当时横亘在国人面前不解的课题。其实,自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园子起,胜败已分。
“一个落后的国家,一个没有精神的军队,如同羊与狼争。”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馆长井晓光说,日本之胜,并非胜在船坚炮利;中国之败,并非败在北洋水师,而是国家之败,“是制度的失败”。
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说,甲午战前,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卧薪尝胆地成为了新兴强国。
反观当时的清政府,洋务运动带来的多是皮毛之变,而非根本。骨子里腐烂不堪,制度腐朽没落,却依然在做着天朝大国梦。
落后就要挨打。甲午之败,惊醒多少中国人:不是兴办实业、买枪买炮,就可以不再挨打,中国的落后在于落后于时代的制度。
苦难成就辉煌。甲午战争后,面对厄运和苦难,中国人民没有屈服,奋起抗争,历经百多年的艰辛探索,找到了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安徽合肥,一条繁华的步行街头,坐落着当年一手创建北洋水师、最后又在 《马关条约》 上签字的李鸿章的故居。
这所占地不大的晚清江淮地方民居风格的建筑,去年一年就吸引了30万游客,有的游客在参观后大骂李鸿章是“卖国贼”。
然而,在31岁的故居讲解员陈骞看来,“李鸿章只是大清的一枚橡皮图章,没有他,也还有‘张鸿章’‘王鸿章’”。甲午战争失败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清王朝当政者没有找到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正确路径,洋务运动救中国不过是南柯一梦。
120年前,一些有识之士在甲午战争的炮声中惊醒,开始重新观察周围的世界,重新确认前进的方向,重新选择复兴的道路。
1894年11月,黄海海战失败、甲午战争仍在进行,孙中山等人就在美国檀香山发起成立兴中会,播下了辛亥革命的火种。1895年5月,听闻《马关条约》 签定,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大幕。
怀着救国救民的理想,维新、革命两股政治力量在甲午战争后的二三十年间先后登上历史舞台,但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又先后败下阵来。
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君主
立宪到三民主义,一次次地探索,一次次地抗争,一次次地失败。血的教训告诉中国人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下搞些修修补补的改良主义是行不通的,照搬西方模式走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也是行不通的。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道路可以救中国?
1917年,在甲午战争后另一个被日本击败的大国——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这次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展示了一条崭新的社会主义道路。1921年,一批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汇集到这面红色旗帜下,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曲折前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经磨难,百折不挠,终于走出了一条崭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
寻路,贯穿了120年来的中国历史。这苦苦追寻的过程,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能够经得起挫折和失败、能够在跌倒后重新站立起来的伟大民族。
“一个民族的历史上既有挫折,也有胜利;既有苦难,也有欢乐。它不会永远胜利、笔直上升,也不会永远失败、直线下降。但历史总会给我们以机会,总会以挫折增长我们的智慧,锻炼我们的力量。”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说。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了。但将历史的镜头拉长,中国最终却是“胜”的一方。恰恰是失败唤醒了中华民族,使之浴火重生,走向辉煌。
大鹿岛,位于我国黄海北域,是距离甲午海战战场最近的岛屿,如今已成为旅游度假胜地。从这里西望北京、东眺日本,直线距离均不到1000公里。
120年潮起潮落,沧海桑田,大鹿岛目睹了中华民族最屈辱的一刻,
也默默见证了这个民族由衰落一步步走向复兴的历程。
“中国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国家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中国民气之昂扬向上,与120年前决然两途。”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说。
历史昭示未来。实现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走在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上,开辟更加光明的前景
“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两个甲子的历史变迁,一次又一次证明了这一铁律。
饱经磨难沧桑,历经百多年探索,今天,中华儿女终于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之路,站到了实现民族复兴新的起点。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从未像今天这样充满生机与活力,中国人民从未像今天这样充满自信和自豪,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广泛而密切,中华民族从未像今天这样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梦想如此之近,挑战依然艰巨: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中国国内因此也积累起一系列问题与矛盾;与此同时,国际形势正经历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世界经济继续深度调整。
从肇始于甲午战争前的洋务运动,到战败后的戊戌变法,从孙中山的 《建国方略》,到新中国成立后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现代化”一直是先进的中国人孜孜以求的梦想。
尤其是过去36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进入快速、健康、可持续轨道。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接下来该怎么走?
“全面深化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努力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给出的答案。
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进程。对内,意味着不断深化改革;对外意味着持续扩大开放。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120年前的历史教会中国,闭关锁国不但敌不过入侵者的船坚炮利,更会导致自身的停滞不前、积贫积弱。
因为深知贫困之艰,中国坚持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赢发展,同各国共担风险,共享机遇,为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贡献力量。
因为深知战乱之苦,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原则、重情谊、讲道义、谋公正——对大国关系,主张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共同走和平发展之路;在国际上,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积极倡导并践行新安全观。
反观日本,掌权的右翼势力却不断推动修改和平宪法、解禁集体自卫权、扩充军事力量,在危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值得世人警惕。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回顾并理解过去,才能知晓自己从何而来;审视并认知现实,才会明白要走向何处。
2014不是1894,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回望120年前那场战争,不是要沉湎于历史苦难,而是要洞察历史规律,汲取智慧,把握大势,推动历史进步潮流滚滚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