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难背后之业界洗牌:航空业走到十字路口(图)

12.09.2014  08:46

7月24日,台湾澎湖湖西乡西溪村空难现场,搜寻清理工作正在进行。台湾复兴航空一家客机23日傍晚从高雄飞澎湖马公机场时,重飞失败而在当地失事,造成机上58位乘客和机组人员目前有48人死10人伤。中新社发 黄少华 摄

当地时间7月23日,乌克兰哈尔科夫机场一架飞机等待装运MH17坠机遇难者遗体,前往荷兰。

中新网9月12日电 综合报道,2014年对航空业界来说无疑是“多事”的一年,仅今年7月,国际上就发生3起重大空难事故、遇难人数达462人。马航MH370至今下落不明、MH17报告出炉后,各种疑问仍待解。今年到目前,飞机失事的死亡人数已剧增到201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号称“安全系数最高”的航空业在一次次事故面前,已经走到了面临重新洗牌的十字路口。

黑色七月”引发恐慌

用航空史上“最黑暗的月份”来形容7月空难的惨烈并不为过。马航MH17在俄乌边境坠毁、台湾复兴航空公司客机失事、阿尔及利亚航空公司客机坠毁……三场空难先后发生,让世界震惊。尽管几次事故情况各异,但人们对航空业是否还安全的讨论已白热化,全球航空业在争论声中受到广泛质疑。

马来西亚航空公司是这场争论的舆论焦点。3月8日,载有239人的MH370飞行途中突然失联,至今已经半年,杳无音信,原因不明;MH17坠毁,机上298人全员遇难,根据事故初步调查报告,这趟在原定安全航线上飞行的飞机机身系突然遭“高能物体”击穿,酿成悲剧。

这两起空难的后续影响至今仍在发酵。事故发生后,不仅一些马航机组人员一度拒绝飞行,也让该公司航班上座率跌至新低点。人们普遍担忧航空安全漏洞,害怕成为事故中的受害者。

越来越多的人觉得,乘坐飞机“变得危险”。有调查称,近期不考虑坐飞机的人占据“多数”,有的人或者考虑换其他交通工具出行,有的甚至取消出行计划,航空业或许正面临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