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海生存空间萎缩 长乐“讨海人”将赴远洋捕捞

30.09.2014  11:23

  福州新闻网9月30日讯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长乐以海为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如今,小木船的时代远去,上千吨的“铁壳船”成为渔民们的新宠。走进现代渔村,发现村民的生活正在发生与时俱进的变化。

  是生计,也是生活方式

  在长屿岛上,编渔网的渔民随处可见。他们或是咬着绳头徒手织网,或是坐着用锥子钩网,或是蹲在地上用脚踩着编网,每个人的动作都非常麻利,每一张织成的渔网都结实无比。

  潭头福星村目前是长乐市渔民数量最多的渔村。村里的渔民刚上岸定居时,用的船是小舢板,体积小,方向也要靠风力来控制,出海辛苦又危险。上个世纪60年代,村里的渔船安装了第一台柴油机。改革开放后,渔船分配给个人,有的村民甚至自己造船,捕捞业越做越大。

  现在,村里有现代化的制冰厂、渔网供应商、专门的加油站,船上也安了卫星定位、雷达导航、探鱼器、对讲机等设备。

  在刚刚过去的伏季休渔期,村委则联合渔政、渔监部门每年定期举办船员培训班和“四小证”培训班,对渔民进行技术技能、安全技能、岗位知识培训,提高渔民的整体素质,每年参加人数都在700多人次以上。

   讨海之途越来越难

  8月1日,伏季休渔期结束,静待了两个月的渔民们整装出海了。

  渔民阿林今年45岁,15岁时他第一次跟着父亲出海,由于风大浪急,吐得很厉害,从那天起,他体会到了父亲的艰辛。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也成了“讨海人”。

  阿林的船主要在台湾海峡作业,他告诉记者,每趟的燃油费用在2万元左右。现代的流刺网每次能放四五十公里,收网则要七八个小时。“收网后要马上分拣,在海上忙起来就不知道几点吃饭了。晚饭可能在凌晨两三点,也可能在早上六七点。

  “出海的成本越来越高,鱼却越来越少。”讨海的生活日复一日,但阿林真正愁的是鱼越来越难捞,市场价格也不好。近年来,渔民捕捞愈走愈远,但近海的鱼却越来越少,面对近海生存空间萎缩,他们必将赴远洋捕捞。

  “台风、海啸、鲨鱼、海盗,普通人无法想象的危险,我们都要经历和面对。

  相对于远洋捕捞,近海讨海成本小,安全,也容易。漳港柯百户,是讨小海的天地。无论是近海还是远洋捕捞,沿海世代的捕鱼人都自称自己“讨海人”,他们深知大海的无私与博大,因此一直认定自己就是向大海讨饭的人。

   未来,谁来接班

  阿林的船上的6个人,除了他,其余都是外乡人,其他条船上也差不多这种情况。阿林介绍说,村里现在捕鱼的都是他这一代人。“儿子今年考上了大学,重点本科,学的是软件专业。小孩肯定不会让他干这行了,太辛苦,希望他毕业后找个稳定的工作,坐办公室里可以吹着空调。

  走到福星港,停泊的“铁壳船”正要起航,无论未来谁来接班,一代代在海岸线上繁衍生息的“讨海人”,相信都不会辜负大海的慷慨馈赠。

  (福州晚报通讯员 陈瑞衡 记者 徐文宇 文/摄)

【责任编辑:黄新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