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损5.86亿放弃赞助国家队 "李宁"究竟怎么了?

28.08.2014  15:48

做这个决定压力巨大而痛苦,体操培养了我,但是我不得不做出这个选择……”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与中国国家体操队的一段长达23年的战略合作关系日前嘎然而止;其后,李宁公司的那张亏损5.86亿元的半年报更是让舆论聚焦了一个话题——“李宁”究竟怎么了?

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李宁的营业收入增长8%至31.37亿元,而毛利也出现了不俗的增长,比去年同期增长10.51%至13.996亿元。但比较反常的是,其净利润亏损较去年同期的亏损1.62亿元拉大至5.86亿元,这个亏损额度甚至超过去年全年的3.92亿元。

应该说,这5.86亿元是李宁公司目前的利润困局,也是其转型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阵痛。李宁公司在中报中表示,今年上半年公司正逐步退出非核心运动服装类别及无利润的市场,转而推行多项举措打造品牌、重塑业务模式、研发新产品及有选择性地开设零售店铺。

其实,这种为了迎合市场的转变,李宁一直没有停止过。从早期的陈义红到后来的张志勇再到现在的金珍君,随着“操盘手”的更替,李宁品牌的关键战略也在调整,时尚李宁、个性李宁和90后新李宁,这一切都在努力契合投入产出比以及销售的实际效率。

这种调整显然与整个行业的变化有关。中国本土运动品牌在经历了早期的高速发展后,目前均已深陷库存堆积、亏损巨大,进退维谷的窘境。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李宁、安踏、匹克、361度、中国动向和特步等六大国产运动品牌纷纷呈现亏损态势,其中李宁亏损已近20亿元;2013年,这六大运动品牌的存货量持续走高,李宁以9.42亿元再列榜首。

在告别了粗犷式管理、野蛮式扩张后,国产运动品牌如何应对如今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的改变?分析人士指出,仅靠外延式转型显然是不能奏效的。中国的运动品牌市场是一个越来越缺乏热点的市场,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同时,消费者的实际购买欲望也在下降。

分析人士指出,运动服装品牌的经营者要给消费者一个购买的理由,即为消费者营造能够投身运动的氛围,这个氛围可以让运动者展示服装美,让服装展示自身的功能美。然而试问,如果消费者身边的篮球场都已更改功能成了停车场,那么,又有多少消费者会因为此项赞助是一种追求而自掏腰包去购买篮球衫行走于大街上呢?中国运动服装品牌要想改变现状,急需沉下心去认真研究一下的消费市场,比如将赞助经费分流一部分为消费者营造一个可以投身运动的氛围,给消费者一个购买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