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菜轮作”富畲村:满了“粮仓”又鼓了“钱包”
中新网漳州3月12日电 (张金川 廖珍妹)地处福建最南端的漳州市诏安县,素有“福建南大门”之称,是全国(水稻)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示范县。近日,中新社记者来到该县西潭镇美营畲族村时,诏安县缘份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技人员正忙着播种育苗。
“再过半个月,这些在温室大棚培育的秧苗,就可以送到田里插秧了。”诏安县缘份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钟丽钦笑着告诉记者,现在春耕春播正当时,镇里大部分土地都将插上他提供的水稻苗,合作社也将按下“忙碌键”。
据钟丽钦介绍,合作社提供技术、工业化(集约化)育秧、统一供秧、机耕机播、统防统治、增施有机肥、机械收割等全程托管服务,主要供应诏安,并向周边辐射。
美营畲族村里,放眼望去全是大棚蔬菜和绿色农田,种植的甜椒、辣椒长势喜人。这里的农民正迎来一个丰收季,在蔬菜采收后,又将种上钟丽钦培育的秧苗。这就是当地水稻与大棚蔬菜轮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简称“稻菜轮作”)。
美营畲族村是福建省最大的少数民族村,全村人口7000人,其中60%的村民种植青椒,青椒种植面积将近3000亩。美营畲族村党委书记、村主任钟惠强说,目前正积极推动青椒大棚种植产业发展,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
“青椒采收完后,就要种上水稻了,种植水稻将获得国家补助。”在钟惠强看来,村里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第一位,开展“稻菜轮作”可以改良土壤,促进粮食生产,大幅提高农民收入,可谓一举数得。
“以前没技术,也没成规模,效益低,村里人大都外出打工;如今开展青椒大棚种植后,村民‘钱袋子’鼓起来了,吸引很多外出务工者返乡务农。”钟惠强说。
钟惠强表示,美营畲族村争取到2025年大棚蔬菜种植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万元(人民币,下同),农村人居环境全域改善。
现年55岁的西潭镇主任科员钟武钦,也是美营禽族村人,10多年来见证了这个少数民族村的脱贫致富。钟武钦说,“稻菜轮作”每年水稻一季、蔬菜一季,这一模式在西潭镇大规模实施,实现了产业旺乡村兴,让村民年收入翻了好几番。
2007年以前,西潭镇就已实施“稻稻菜轮作”,即一年水稻2季、蔬菜1季,但当时产量和效益较低,农民赚得少。2013年以后,西潭镇开始利用大棚大面积种植青椒、甜椒,辅以其它蔬果;蔬菜收益大幅提升,村民也大幅增收。
钟武钦援引一组具体数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西潭镇土地亩产值年纯收入2013年是5000元,现在提高到2万元左右。目前,西潭镇水稻种植面积1万亩,年产值1千万元;蔬菜种植面积1.37万亩,年产值4.5亿元。
经过多年摸索,西潭镇已经走出了一条“三步”走的乡村振兴路:以守田制度,做好粮食生产“第一步”;以项目支撑,做好农田建设“第二步”;以稻菜轮作,做好农民增收“第三步”。西潭镇党委宣传委员刘瑞平表示,“稻菜轮作”促进增收,让农户既满了“粮仓”又鼓了“钱包”。(完)
【责任编辑:彭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