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稳定货币环境 解决导致融资贵的深层次问题

19.09.2014  01:22

近来,社会各界就货币政策对稳定经济增长、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作用有较多的讨论。比较集中的话题包括:1、在过去一段时间内,货币政策在稳增长、调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2、为了达到稳增长的目的,货币政策是否应该再松一些?3、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应该采取哪些治标和治本的措施?本文围绕这三个问题谈一些观点。

一、今年以来货币政策的实施与效果

2014年以来,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定力,主动作为,加强定向调控。两次实施定向降准,调整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有关参数,发挥再贷款的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小微企业和中西部地区的信贷支持。加强信贷政策指导,加大对铁路、保障房、能源以及科技、文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改进扶贫、就业、少数民族等民生金融服务。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健全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稳步推进同业存单发行和交易,放开上海自贸区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扩大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区间。推进国家开发银行住宅金融事业部改革,并为开发性金融支持棚户区改造提供了长期稳定、成本适当的资金来源。

需要强调的是,相关定向政策措施的实施并不意味着政策取向发生了变化,而是针对经济金融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用调结构的方式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在实施过程中,人民银行注重保持货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按照稳定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原则,在不大幅增加银行体系总体流动性的前提下,积极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经济结构调整,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更多地将新增或者盘活的信贷资源配置到“三农”和小微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具体来看,中国人民银行近期两次实施定向降准,实施范围基本上包括了除农信社和村镇银行(这两类机构已执行特殊优惠的较低准备金率)以外的全部金融机构,但是总体释放流动性有限。定向降准的主要目的是发挥信号和结构引导作用,通过适当的奖励和考核机制,建立正向激励,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提高配置到“三农”和小微企业等需要支持领域的贷款比例,在不大幅增加贷款总量的情况下,使“三农”和小微企业获得更多的信贷支持。此外,为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中国人民银行今年新设了支小再贷款,并积极运用支农再贷款。截至2014年6月末,全国支农再贷款余额18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37亿元,全国支小再贷款余额261亿元。其中,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借用支小再贷款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比其运用其他资金发放的同期限同档次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低约2个百分点。支农支小再贷款主要是结构性调整工具,通过定向支持,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三农”和小微领域的信贷投放,有助于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总的来看,货币政策坚持了“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政策取向,货币金融环境的基本稳定,市场利率平稳运行,既较好地满足了稳增长的资金需求,又防止了流动性供给过多积聚风险,促进了经济的平稳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一是货币信贷合理适度增长。截至8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2.8%,接近年初确定的预期目标。二是市场利率平稳运行。8月,金融机构对非金融性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7.09%,比上年12月下降0.11个百分点。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3.17%和3.11%,比上年12月分别下降0.99个和1.17个百分点。银行间市场5年期、7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为3.97%和4.14%,比上年12月分别下降0.51个和0.44个百分点。三是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8月末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13.9%,比全部贷款高0.6个百分点,本外币涉农贷款增长14.8%,比全部本外币贷款高1.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