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稳增长关键在于推进存量经济调整

06.06.2014  14:37

  ■ 高端视野

稳增长不应只盯着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刺激的效果是有限的,并有不小副作用。

考虑到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对冲政策是必要的,但应尽可能让市场来发挥决定性作用。比如,通过货币政策操作降低财政融资的成本。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刘煜辉

中国目前可能正在经历经济中周期和长周期的顶部叠加,即债务周期与地产周期顶部叠加。2012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一直在债务冲顶状态下运行基本是共识。宏观债务率(非金融部门信用规模占GDP的比例)在2012-2013年上升31个百分点,按照目前上升速度测算,今年年底仍将继续上升14个百分点。与债务冲顶对应的另一方面是,实体经济愈加严重的产能过剩。

今年经济下行的压力比之前两年尤甚,主要变量是房地产转入下行周期。过去十五年中,房地产也曾经历了两次短暂调整:一次是外生冲击(2008-2009年),一次是政策压制(2010-2011年的限购和限贷政策)。而这一次更多是宏观和市场因素所主导,能否转而再次调整,目前争议很大。从需求看,人口红利正在经历拐点。2012年中国15岁-59岁人口比2011年减少345万,15岁-64岁人口在2015年也将进入下降趋势。从供给看,商品房在建面积与销售面积之比达到5.7,一旦销售情况转弱,库存压力极大。

日本当年(1990-1991年)是人口、投资率和房价三个指标同时见顶。中国人口红利已在顶部,投资率按照笔者初步测算,2013年可能达到52%,追赶型经济体工业化过程中最高也就达到过40%,中国的投资率很可能也已见顶。而房地产则很难测算,从经济长周期(10-15年)看,这轮房地产上升段从1998年计算,已经经历16个年头,若从真正商品房起步的2001年计算,也已经13年。

决策层非常灵敏地感知今年经济下行压力之大,因此政策自年初开始就悄然调整。在货币层面的变化最大,央行一直意图维持较宽松的货币端。因为经历了去年的“钱荒”,刚开始时市场很狐疑,但在经过几次“该紧不紧”的检验后,大家开始相信货币当局的态度在改变,甚至逐渐产生央行会更加激进的预期,比如最近市场对于降准降息的强烈预期。

相比“宽货币”而言,决策层在信用端还是有所“矜持”。信用供给端的约束一直没有解除,比如贷存比和信贷配额的限制一直没有放开,对影子银行的整顿也如预期推出,这体现了货币当局对软约束体制的忧虑。包括4月后出台的一些应对下行压力的定向刺激措施,也是基于这种考虑。中央银行不仅要管总量,还越来越要管结构,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中央银行是在代行商业银行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