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库区移民新生活——漳浦县新民村发展小记

21.02.2016  21:58

  ☉本报记者 陈利敏 通讯员 陈毅聪

  一排排崭新的别墅横排两侧,色调一致更显美观;

  一条配上了路灯和绿化苗木石砌的人行道分列左右,“城市”风味浓厚;

  一阵悠扬的南音从广播里传遍全村,田间院里的劳作者都是好听众。

  ……

  近日,记者来到漳浦县大南坂的新民村,在笔直的通村公路旁,看到了一幅新农村建设的美丽画卷。

  新民村是原南安九都山美水库在漳州唯一的移民行政村。20世纪70年代,刚刚移民的新民村因条件制约,土地少、物资匮乏,生活贫困。在随后各级政府部门在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帮助下,尤其是2013年被列为全省20个省级库区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以来,新民村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得到同行之人的肯定,新民村村书记黄聪明打开了“话匣子”。

  据他介绍,近年来,新民村“喜事连连”:“造福工程”进程不断加快;政府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对村里的危房改造和外立面修葺都进行了补贴……目前,仅危房改造和立面修葺就已累计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完成54户“造福工程”危房改造和其他民居升级改建,让村里的绝大多数人告别了老旧的土坯房,迁入新居,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以前亲戚都不愿意来我们这里,说是来一趟就‘出门一身土、进门两脚泥’。现在多亏了政府的帮助,不仅改善了村里的环境,也让我们住进了新房。”71岁的黄哲雌坐在自家的庭院里,一边泡着茶,一边看着孙女在一旁嬉闹,幸福感溢于言表。

  当然,要从解决温饱到解决贫困,甚至到如今的致富村和全省移民示范村,除了靠政府的“输血”外,同样离不开村民自我“造血”的那股子敢闯、敢拼的劲儿。

  面对新民村人均耕地少的实际,村子里的人明白:单靠种地生活不会富裕,等、靠、要没有出息。

  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的移民纷纷外出谋生,开辟出各自的一片天地。据了解,村里现有1556人,常住村里不足600人,大部分人都在深圳、香港、菲律宾等地办厂、经商。

  在村部办公室的对面,一座500平方米的3层小洋房现代感十足,这是村民黄良枝的家。

  “20年前,改革开放的大潮让我看到了商机,我就跑到深圳创业,现在也算苦尽甘来。”黄良枝说。如今,他在深圳的模具加工厂已经颇具规模,最高峰时年产值接近3000万元。

  吃水不忘挖井人。新民村的幸福生活离不开老一辈人吃苦耐劳的无私奉献,外出富起来的村民也在以各种方式回馈乡里。

  黄宝生拥有菲律宾的长期居住权,却惦记着村里的一切,经常打“飞的”往来两地。他告诉记者,现在生活好起来了,但爱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可不能忘。

  最近,在菲律宾经商的一些村民又自发捐献80余万元,用来慰问老人、表彰优秀教师和学生、支持村里的建设。

  美丽新民村一瞥本报记者洪跃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