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称治污怎么能干:几百亿埋在地下百姓看不见
(原标题:市长称治污怎么能干:几百亿埋地下老百姓也看不见)
“我们的水环境面临挑战,COD(化学需氧量)全国环境容量承受能力是740万吨,但是全国第一次污染源调查结果显示,我们实际排放量有3000万吨;氨氮环境容量不到30万吨,但我们实际排放量达到179万吨,都是好几倍的差距。”5月1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孟伟在“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上介绍。
从1994年大规模治理淮河至今,我国水污染只是有所减轻,并未得到根本上的改善和控制。20年来全国治理大江、大河、大湖,从未间断过,但实效与预期并不一致。
有专家透露,环保部牵头制定的三项环保行动计划之一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近日将上报国务院审议,其核心是关注工业废水处理,提出至2017年前消灭劣V类水的目标。在政府和排污企业之外,依靠第三方机构治污被寄予新的希望。
引入民间资本,解决治污资金难题
“市长说,地下铺了管网,把几百亿埋在地下,老百姓也看不见,我怎么能干这个事儿呢!”在一个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调研时,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听到这样的声音。
这也是政府主导水污染治理的困境。骆建华认为,工业污染治理之所以见效不明显,是因为投入不足的问题一直存在。污染治理最重要的指标是投入,投入不到位,治理就跟不上。2010年开始的新一轮淮河治理,计划5年投入160亿元;辽河为了早点摘掉污染帽子,3年投入200多亿元,但这些钱换来的仅是“有所改善”,离“人水和谐”、“东方莱茵河”的目标还差很大一截。骆建华建议,应该搞第三方治理,让更多的资本进入污染治理领域。
“第三方治理”的提议能否落地并在未来得到推广?今年年初,位于湘江上的湘潭市岳塘区,在治理重金属污染重点区域竹埠港老工业区时,采用了第三方治理模式,率先进行试点。岳塘区政府与专门从事环境污染治理的高科技民营企业湖南永清投资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合资组建“湘潭竹埠港生态治理投资有限公司”,着力综合治理重金属污染。
近几年,湘江重金属污染的报道屡见报端,2013年,对湘江的治理保护成为湖南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湘江流域各地政府纷纷加大治污力度。但按照污染治理的常规操作——要么由排污企业出资,要么由当地政府投资,筹集治污费用存在很大挑战。
但是,在竹埠港园区治理中,当地政府引入永清投资集团作为第三方机构,提供环保治理的专业技术与资金支持。该集团一位负责人介绍,永清投资集团将利用自身环境治理技术、工程管理、项目运作以及团队优势,对整个区域污染治理提出科学、系统的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方案,并提出科学的资金预算。
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在治理过程中,第三方不收取治污费用,而是在治理完成后,从治污成果中受益。岳塘区环保局一位负责人介绍,此番治理后,竹埠港的土地将从工业用地转为第三产业开发,并整体规划为生态新城。永清投资集团在完成竹埠港治污之后,还将与当地政府一道对该区域进行生态修复、开发土地新用途,并将其作为自身获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