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对日索赔第一人谈24年索赔路 称不索赔是纵容

17.07.2014  12:26

  在纪念馆中,陈列着当年的老照片。

童增,1982年四川大学毕业,北京大学法律系研究生。1990年撰写《中国要求日本受害赔偿刻不容缓》万言书,随后掀起国内民间对日索赔浪潮。24年间一直奔走于民间对日索赔的诉讼之路上,被誉为民间对日索赔奠基人、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第一人。

  潘守三回到潘家大院内,回忆往事几度哽咽。

  潘家峪遗址(网络截图)。

1941年1月25日,侵华日军在河北丰润县潘家峪村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全村1400多村民中,有1230人惨死在日军手下。今年7月13日,惨案中部分幸存者和潘家峪村民委员会代表来到北京,正式委托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对日本提起索赔诉讼,要求日本政府赔偿人民币60亿元。

前天,京华时报记者对话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会长童增,详解中国民间对日索赔24年的发展之路。

现在二战受害者活着的已经不多了,可以说民周对H崇赌是中华民族要求H本谢罪赌偿的最后—个历史机遇,这个机遇我们应该珍惜。

随着国内环境的宽松,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的前景渐明朗。

1

对日诉讼近30起基本败诉

京华时报:因何机缘,您开始关注民间对日索赔?

童增:1990年4月,我偶然看到媒体报道的一则消息“东欧各国重提战争赔偿要求”,很受启发,我觉得我们也可对日本提出赔偿。

我到北京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发现了很多战争期间日本的罪行。我当时写了一个对日索赔的万言书,但当时没有媒体愿意发表。

1991年我把万言书递交给人大代表,没想到很多代表表示认同,还提了议案。媒体随之跟进,有了社会反响。很多受害人就来找我,我才意识到,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造成的灾难是非常深重的。我就想帮他们做点什么,没想到一做就到了现在。

京华时报:那时主要是以什么形式开展活动?

童增:那时只是动员大家将索赔信寄到日本驻中国大使馆,单方面要求对方进行赔偿,但日本政府不予理睬,没什么进展。

这种情况一直到1994年才有转机。当时有日本的律师找到我,说希望代理中国受害者在日本起诉日本政府和日本企业的案件。于是我们委托他们在日本打官司,从1995年开始一直到2007年,日本200多名律师自己筹款帮中国人打官司,还有10万日本人签名支持我们,在日本闹得沸沸扬扬。

京华时报:索赔情况如何?

童增:这些年我们在日本提起了近30起诉讼,基本都是败诉,无一人拿到赔偿。今年重庆大轰炸受害者的起诉案会在日本宣判,根据经验也会败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