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获奖者章炎麟:“研”无止境,“走心”育人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 马慧
今年教师节,深受学生喜爱的章炎麟教授又一次收到了学生们送来的鲜花。这位三十多岁的年轻教授,是耶鲁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下简称南信大)大气环境中心“大气化学与同位素研究团队”的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也是十几位硕士生和博士生眼中“走心”的好导师。
立志报效 学成归国
章炎麟200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获得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地球化学专业硕士学位,2013年获得瑞士伯尔尼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专业博士学位。他曾任伯尔尼大学和保罗谢尔研究所研究助理、博士后,日本学术振新会(JSPS)外国人特别研究员。回国前,他原本有机会留在国外继续从事研究工作,但他坚信“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2015年,32岁的章炎麟毅然回国。
“这些年国内的科研环境越来越好,研究更加方便。就算抛开这些不谈,一个人终究是要回到祖国的,这样才更有归属感。”章炎麟说,“南信大给我们年轻老师更多的机会。”一年后,恰逢国家第十二批“青年千人计划”遴选,章炎麟顺利入选。
两年来,章炎麟的课题组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壮大的过程。目前,他正主持3项国家级项目。今年7月,由耶鲁大学-南信大大气环境中心和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共同主导的,章炎麟为主要负责人的研究成果在环境类权威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发表,该研究在有机气溶胶来源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享受科研 实现价值
在章炎麟办公室的墙壁上挂着一块白板,上半部分记录着他本学期要参加的学术会议,日期从9月排到了11月下旬;下半部分是他随手写下的计算过程,凌乱的数字里自有着科学的严谨。
每周工作近60个小时,从家到学校、再从学校回到家,“两点一线”加上偶尔的学术会议,这就是章炎麟科研工作的全部。“科研确实是一项很艰苦的事业,但如果你能够去享受它,就不会觉得它枯燥乏味。”章炎麟说,充分利用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所做的一切就都是值得的。
今年9月初,第十七届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揭晓,章炎麟获此殊荣。“奖项对我来说固然有吸引力,但它不是我做科研的全部动力。如果做科研就是为了一张奖状,那一定是一种错误的姿态。现在我拿到了这个奖,但它已经成为过去时了,永远不要忘了自己当初为什么出发。”
科学上颇有建树的章炎麟,并不是古板的“老学究”。他有写日志的习惯,习惯于记录下每天的工作以及第二天的计划,月初还会做一个月的计划。“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他说,通过及时记录,力争将工作和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在科研之余,章炎麟还会在操场上打打篮球,睡前也会关注喜欢的明星动态。“之前还抽空去看了很火的《战狼2》,确实拍出了大片的感觉。”章炎麟笑着说。
“走心”教育 促人成才
今年7月,章炎麟团队的网站正式上线,除了科研成果外,这个网站还记录了章炎麟团队一点一滴的成长。
“看到我们毕业生的成果也在上面,我特别感动,大家虽然各奔东西了,但心还在一起。章老师很暖心,他在网站上留下了每个成员在团队中的回忆,让我们在远方也能关注团队的发展。”章炎麟的学生汤天然说。
汤天然是章炎麟在南信大带的第一届学生,目前在贵州省气象局工作。在汤天然看来,章炎麟的教学,特别“走心”。
章炎麟团队里大多数成员都是大气科学或者应用气象专业出身,本科阶段并没有上过化学类课程,是“化学小白”。但他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手把手教学,而是讲方法、讲思路、讲经验,并提供相关文献鼓励学生们自学。
“科学是严谨的,我希望学生们都能认真对待。”作为一位年轻的教授,章炎麟和他的学生年龄相差不大,但他对每个学生的要求都很高,布置的任务也比其他导师多一些。学生们也特别理解他的这一做法。“付出越多,收获越多。”汤天然说。
学生们从“化学小白”成长为能熟练设计实验的研究生,有些读博的学生已经成为集实验研究、仪器管理和维护开发能力于一体的高手,这些都得益于章炎麟“走心”的教学方法。
针对研究生的培养,章炎麟认为,不论硕士还是博士,创造力最为重要。如何成为有创造力的人,他提出了三个关键词。其一要做到“Be willing”,愿意学习才能主动学习;其二是“Foundation”,读经典、读前沿,沉下心来打基础;最后是“Think deeply”,深入思考、具有批判意识,才能把学术问题研究透彻,才能有所创新。
“做好每一件事,教好每一个学生,无论何时,只要学生有需要,我都会尽我所能提供帮助。看着学生们一点点成长,就是我最大的喜悦。”章炎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