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展出117件各朝代科举文物 作弊小抄只有火柴盒大

26.07.2018  13:28
厦门展出117件各朝代科举文物 作弊小抄只有火柴盒大 - 新浪
厦门展出117件各朝代科举文物 作弊小抄只有火柴盒大 - 新浪
来源: n.sinaimg.cn

  导报讯(记者  崔晓旭/文  吴晓平/图  实习生  姚立婷)古代考生考科举,也有作弊的,他们的小抄很有意思,一类是书籍只有火柴盒大,但字迹非常清晰;另一类是夹带,写在鞋袜或者衣服内衬里。

  昨天,“诏诂天下  状元及第——圣旨博物馆馆藏珍品展”在厦门市博物馆开展,共展出117件各朝代科举考试的相关文物。

  科举考试是隋唐到清代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多年。虽然科举考试被废除,但它创造的考试制度却一直延续至今。高校招生考试始祖便是科举制的考试制度。而就人才选拔的目的来说,公务员考试也是可以与科举考试类比的。

  据悉,展览将持续到9月25日,免费向公众开放。

  精彩抢先看

  黄自元殿试试卷

  黄自元生于道光十七年,清同治六年乡试中举,次年殿试列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曾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和江南乡试副考官。

  这份殿试卷很“讲究”,分卷面、履历、试策正文、卷底四部分。

  卷面,由二十个面组成,上盖满汉合璧的礼部官印及写有殿试举人的姓名。履历,写应试人姓名、年龄、籍贯、乡试及会试中式时间,开具三代姓名,并于名下注明已仕、未仕。

  试策正文共有十六面,每一面六行,每行只准写22个字,如果文章当中涉及到皇帝朝廷,必须顶格写,写臣字时,只能写半个字表示对皇帝的尊敬。

  卷底,有朱文大木记戳,上面有印卷官姓名。

  清考生作弊小抄

  考生作弊的书籍,一般都很小巧,内容都是四书五经之类,大多都是刊印本,其中“四书备旨”夹带最受欢迎。“体积小,仅有火柴盒大,但是印制的字迹非常清晰,装贴也颇为考究,分上下两册,装在一只精巧的书匣内。”徐州圣旨博物馆有关人士说,有意思的是,书扉页上还“此地无银三百两”地表明“幸勿误带入场”,说明出版商的刁钻狡猾,一旦作弊露馅可防株连自己。

  还有一类是夹带,也是科举考试时考生作弊的工具。虽然官府对作弊严查,甚至还有严酷的惩罚措施,但也挡不住考生对功名利禄的向往。古代的考生往往把“四书五经”等考试内容,用极细的毛笔写在鞋袜或者衣服内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