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玉堂”——漳浦与台湾两地蓝氏的纽带

28.11.2014  11:30

  连日来,已经修缮一新的漳浦县赤岭畲乡蓝氏宗祠“种玉堂”吸引不少漳浦与台湾两地蓝氏宗亲前来寻根谒祖。据悉,漳浦县蓝氏宗祠“种玉堂”是蓝氏畲族的发祥地,是省级重要涉台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海内外蓝氏宗亲回乡祭祖、情系故里的福地,2012年被国家民委定为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与合作基地的重要窗口。

  “种玉堂”坐落在漳浦县赤岭畲族乡石椅村,是漳浦与台湾蓝氏宗亲的总祖祠。所谓“种玉堂”即取“种玉蓝田”之意,始建于明嘉靖二年(1566年)。明清时期,种玉堂蓝姓或随军,或与人结伴渡海到台湾。据《台湾姓氏研究·蓝氏姓考》记载:“清代,蓝氏族人渡海来台者以福建漳浦为最众”。他们在台湾垦荒种粮,为表达对祖先和故土的纪念,特将垦荒所在地取“漳浦”谐音,命名为樟普寮。所以,在台湾南投市的凤山里、嘉义县梅山乡安靖村及彰化县社头乡都有一个叫樟普寮的地方。这里居住的居民以蓝姓为主,溯其源则皆出自漳浦的种玉堂。

  “除了出于拓荒谋生的跨海迁徙,蓝姓其实与台湾还有着特殊的渊源。”漳浦蓝氏家庙石椅种玉堂理事会会长蓝宏令介绍,漳浦蓝氏历史上最显赫的当属蓝理、蓝廷珍、蓝鼎元,此三人皆为平台、治台名将,被后人称为“蓝氏三杰”。

  据史料记载,蓝理曾经是赫赫有名的“破肚总兵”,系“种玉堂”蓝氏第十三世孙。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蓝理任右营游击,率领福建水师先锋舰队征战台湾郑氏军队。在攻打澎湖的战斗中,蓝理的肚子被炮弹炸破,仍带领士兵勇敢作战。为表彰他的功绩,康熙两次为蓝理题写御榜文:“所向无敌”“勇壮简易”。

  在蓝理调任浙江定海总兵时,故乡一个同宗少年不远千里前来投奔,这个少年就是蓝廷珍。康熙六十年(1721年)夏天,台湾爆发朱一贵起义,蓝廷珍奉命入台平乱,战功显赫,被康熙授予“平台大将军”称号,任闽台水陆提督。平台后,蓝廷珍署理台湾,开发台湾,是清初定策经略台湾的功臣。雍正誉其为“治台名将”。

  而与蓝廷珍一同赴台,在身后为其治理台湾出谋献策的也姓蓝,这就是他的同乡族弟,也是他的军师蓝鼎元。蓝鼎元曾写下著名的平海之策《论镇守南澳事宜》和对台湾地理、社会情况资料及治台建议的《东征集》《治台十策》等。雍正誉其为“筹台宗匠”。乾隆看了他的《东征集》后也赞其“不愧为筹台宗匠,治台宗匠”。

  蓝理、蓝廷珍、蓝鼎元,这三位来自漳浦蓝氏种玉堂的族亲,对台湾的收复、治理和开发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至今,在种玉堂的显要位置,仍悬挂着康熙赠给蓝理的“所向无敌”匾、康熙赠给蓝廷珍的“平台大将军”匾以及雍正赠给蓝鼎元的“公正廉明”匾,光耀门楣。

  蓝宏令告诉笔者,在台湾的蓝姓宗亲现有5.6万多人,散居在台北、高雄等地,大部分属漳浦“种玉堂”蓝氏的后裔。“蓝氏三杰”的故事在台湾传颂,并吸引许多蓝氏宗亲千里迢迢回种玉堂寻根谒祖。2010年5月,石椅种玉堂理事会携蓝氏族谱到台湾参加闽台姓氏族谱展,许多台湾蓝氏宗亲携家带口拿着族谱前来对接查询,令人感动。(张文艺 蓝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