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闹离婚对簿公堂 法官用心用情唤醒家庭那份爱

04.03.2022  22:04

  讯父母因矛盾闹离婚,孩子往往在这场拉锯战中备受伤害。在离婚纠纷中,如何真正定分止争、修复孩子内心创伤考验着法官的智慧。近期,德化县人民法院家事法官将心理疏导、心理调节等融入调解工作中,妥善化解了一起离婚纠纷案件。

父母互相指责

矛盾看似不可调和

(化名)是一个14岁的小女孩,有一个9岁的弟弟,父母因生计两地分居,家庭矛盾持续增大。2021年9月,小芳的母亲起诉到德化法院,要求与丈夫离婚。

受理案件后,承办法官李平本着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原则,决定对双方当事人作思想工作,争取促成和解。

第一次调解时,双方都指责对方没有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小芳也十分排斥到法院面对父母,夫妻间的矛盾看似不可调和。

第二次调解时,李平拿出了《爱的五种语言》测试表,让双方填写。看到他们填写的答案后,李平进行了认真分析:男方指责女方要求太多,女方指责男方从来不关心她,这大概率是沟通出了问题;通过回答发现双方还在为对方考虑,但是从来不表达……案件或许可以调解成功。

爸爸妈妈他们好像并不开心,如果只是为了我和弟弟而勉强一起生活,那他们可以离婚的。弟弟还小,更需要妈妈照顾,我选跟爸爸吧!”第二次调解之后,李平来到小芳的学校想听听她的意见,小芳说出了这番话,之后泣不成声。李平看着这个懂事的女孩,心里五味杂陈。

另一边,在组织夫妻俩进行调解时,一提起小芳,他们也流眼泪。对于这样的家庭,李平想或许应该多试一次,案件就会有转机。

法官真情调解

促成夫妻重归于

或许你可以跟爸爸妈妈说说你的想法。阿姨在调解过程中发现,其实你爸爸妈妈并不是都不为对方考虑,很多时候心里很多事没表达出来,他们也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呢!”在李平的说服下,小芳走进了调解室,李平慢慢为她解开心结。

不要害怕,让爸爸妈妈知道你的心意,我们陪你一起努力。”李平鼓励小芳。小芳望着李平——这位第一次跟她说“你不需要太懂事,要勇敢表达自己”的陌生人,心里仿佛有一股暖流流过。李平也将小芳父母的想法和她进行了沟通,告诉她父母是因为家庭琐事过多,又没有及时沟通,才变成了现在积怨过深的情况。

第三次调解过程中,小芳在说出不希望爸爸妈妈离婚时,一家三口都流下了眼泪。小芳的妈妈表现出了“不舍”,愿意再给丈夫一次机会,希望一家人可以平安快乐地一起生活。至此,小芳的父母重归于好,该案顺利结案。
开展案后回访

收获女孩温暖笑容

调解结案,案件却并未真正了结。

作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李平,认真对小芳的心理进行了分析,因长期在家庭关系不和谐的环境中生活,小芳个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在面对事情时出现逃避的现象,同时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害怕得到不好的回应,这种应激心理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小芳现在羞于表达的心理状态及讨好型人格的出现。因此,如何对孩子进行后期的疏导,尽量消除父母闹离婚时带来的影响,是摆在李平眼前的一个难题。

解铃还须系铃人,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及父母的良性互动或许是解开心结的关键。

在结案后,李平对小芳父母双方进行了细致的说理,详细阐述了小芳产生现有心理状态的原因,积极引导双方加强沟通,共同修复感情,为两个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近日,在案件调解结束2个月后,李平进行了案后回访,小芳父母的关系已经开始缓和,家庭又有了欢声笑语。

在小芳的学校,得知李平到来,小芳开心地向她跑来,说着现在家里的一些变化、学习的感悟。虽然还有些许害羞,但因父母重归于好加上多次的心理修复,小芳慢慢解开心结,变化喜人。“希望你能放下内心的焦虑,勇敢地做自己。”李平送给小芳一本《女孩,你已经足够好》的书并说道。

至此,这起离婚案件真正调解成功。

调解有门道: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共同呵护。实践证明,孩子的童年和青少年成长经历,直接导致其性格特征的形成,对成年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也影响巨大。进行离婚纠纷调解时,要以家庭和睦为重,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考虑。这个健康,应该包括德智体,更应该包括心理的健康成长。该案调解员正是让孩子大胆说出真实想法,从而让当事父母产生“舍不得”的心理,多作沟通,懂得互谅互让、多看对方的优点。

  来源:福建法治报 责任编辑:罗晓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