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西昆:传统文化浸润下的红色崛起

14.09.2015  12:45
福鼎西昆:传统文化浸润下的红色崛起 - 福建之窗
福鼎西昆:传统文化浸润下的红色崛起 - 福建之窗
来源: www.ndwww.cn

  祭孔大典传承传统文化。

   义工与留守儿童一起诵读《论语

   宁德网消息(雷顺号 文/图) 宽敞的马路、崭新的民居,还有德成学院、孝行之家、孔氏家庙、文化广场、老年活动点……徜徉在西昆村,感觉这里就是一座现代的古村落。

  近年来,福鼎市管阳镇西昆村党支部以推行“168”模式和柏洋经验为抓手,以开展创先争优为动力,组织引导党员群众推动发展,先后获得“福建省生态村”、“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福鼎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孔子学院”的文化守成

  今年暑假,西昆举办了一场以“孝亲尊师”为主题的公益夏令营,让100多名来自省内外的孩子与家长亲近国学,与村里的老人一起接受孔子文化的熏陶。半个月时间里,参与夏令营的人们耳濡目染、身体力行,体会“礼、孝”的内涵。

  村支书孔庆平说,这个“孔子村”里的“孔子学院”如今已有10多位来自各地的义工,当中有企业高管、海外留学归来的学子,他们在这里义务教学,分文不取。

  据《西昆孔氏家谱》记载,清康熙年间,孔子第64代孙孔尚荣、孔尚志兄弟,为躲避战乱,从山东辗转迁居福鼎西昆。“北有山东曲阜,南有福建西昆”,这里由此成了孔子后裔在江南最大聚居地,现今全村468户2163人,孔姓860多人。

  不管身在何处,“治学重教”是孔子后裔历代家训。“过去村里划出一块‘书灯田’,田地收入专供老师和学生读书灯油用。”孔庆平说,西昆至今还有个村规,家中小孩都得学习儒学,“不学礼,无以立”。

  2008年在村中孔氏家庙开办私塾,2010年在西昆小学附近建起德成传统文化学院。孔庆平说,西昆小学学生入学之前,要先到学院接受启蒙教育。学院现在主要接收还没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除了本村孩子外,学生来自国内多个地方,如周边的蕉城区、柘荣县和浙江苍南,“我们要求外地学生的父母要跟来陪读,他们也要学《弟子规》等蒙学经典”。

  我们在这所学院看到,幼儿小班的孩子在接受“静心”等行为规范教育,中班孩子开始识字,大班孩子已能流利诵读繁体版的《易经》。进餐时,这些孩子安静有序,把碗里的饭吃得干干净净,日常琐事也做得那么持重。

  除了教授国学启蒙读本,学院还教书法、剪纸、太极,让孩子自己动手叠被子、洗衣服、洗碗,周末到村里的“孝行之家”,为孤寡老人打扫房间、表演节目……

  为把“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落到实处,德成传统文化学院也接收一些被认为是“问题学生”的初高中学生,教他们学习礼节规范,收心养性。这里的夏令营班,一次就来了三四百人。创办6年来,德成学院已成为闽东特色教育的典范。

  “基建项目不算,一年需要70多万元才能保证学院正常运转。”孔庆平说,有赖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捐赠维持,村民也经常送些生活用品,“尽管做得很辛苦,大家都在坚持着,努力让孔子文化传播得更远些,让崇文重教、敬祖睦宗、延绵孝风的传统精神在当代深入人心。”

   “一元钱理念”,开发与保护并行

  作为江南孔裔第一村,西昆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村里现存30多处老宅,好多都是明清时期的建筑。然而,因为村民的生活水平日渐好转,越来越多的人盖了新房,多数老宅因年久失修或无人居住而岌岌可危。

  为保护这些祖先留下的弥足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历史遗产,村党支部挨家挨户调查,搜寻流失文物,登记造册。标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识,修建孔氏家庙等,组建护村巡逻队,防止偷盗和私下买卖文物,保护了古村文化的精髓。

  2014年,西昆村两委推行了“一元钱理念”,即承租人只需每年一元钱就可租到一座老宅,租期为30年。但承租人要自己修缮,修旧如旧,使用权30年。这样的形式得到了百姓的认同,通过这种方式,老宅既可以继续发挥价值,又得到了很好地保护。如今已有3栋老宅成功出租,还有3栋正在洽谈中。孔庆平说,虽然无法预估以这种方式能不能把所有老宅保护起来、利用起来,但现在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实现他从小就有的保护老宅的梦想了,村里只能一点点地去尝试。

  2009年,西昆村启动“万亩造林、农田综合开发、自来水扩容、河道改造、垃圾治理”等项目。经过几年的治理,万亩造林的荒山变得葱郁茂密;凌乱破旧的灌溉渠道被规划的井井有条;流经村庄、作为村庄饮用水水源的晏溪变得更加清澈;村里乱扔垃圾乱丢垃圾的现象也很少发生……一系列措施的施行,让村里的环境越来越美,村民的环保意识也逐渐提高。

   党建引领,让村民在家门口上班

  在家务农远远比不上进城务工的收入,这使得大量的农民选择了进城打工,外出闯荡。孔庆平认为,只有做好公共服务,让西昆真正变得美丽、富裕,才会改变当前的局面,让更多的年轻人、中年人回归乡村,照顾孩子和老人,参与到建设美丽西昆的行列中。

  西昆村坚持“忠心、爱心、责任心”,通过支部引路、协会搭桥,积极引导各类组织各支队伍在破解发展难题,大力发展茶叶、红米、毛竹种植三大产业,帮助村民成立合作社、创办公司,让周边4个村庄的农民受益,轻轻松松在家门口上班。

  西昆的气候和地形特别适合白茶的生产,但很多农户自产自销,卖不上好价钱。为了让村里的年轻人增加收入,发展西昆白茶产业,村里引进了两家规上茶企。当初引进茶企时,村两委就和他们签订协议,不能破坏村里已经有百年历史的老茶园,不能给这些老茶园打农药。如此,就能把百年茶园很好地保留下来。

  茶企的引进,为村里的农民增加了不少收入。村里有一位83岁的老婆婆,身体健朗,通过采茶一年获得了9000多块钱的收入,年轻妇女手脚伶俐,通过采茶一般每年会有一两万收入。如果成为茶企的正式员工,每月会有2000到5000元不等的工资。这几年,很多出门在外的年轻人也逐渐愿意回到西昆。

  为了大力推行科学化生产管理技术,推进高效农业、无公害农业和绿色农业的发展,村里组建了5个专业党员服务队(即茶叶技术指导队、红米种植指导队、孝行服务队、外流人口服务队、历史文物保护工作队),通过服务队的辐射,引导和带动其它村民共同致富。

  随着各类建设项目的开办,大量资金必须花得明明白白。为此,村党支部把村民们关心的热点难题作为自身履行职责的出发点,对村级财务收支和管理加强公开,组建了村财务监督小组,成员由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他们中既有党员代表,也有村民代表,对村“两委”民主决策落实和村“两委”干部廉洁自律等情况进行全面监督。

  管阳镇党委组织委员李翠云说,村干部和群众的矛盾就往往是由一些小事情,小小的利益开始的,那么公开了,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说给我们村民一个明白,给我们村干部一个清白,西昆村的这个办法就相当于给村干部套上了“紧箍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