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法院立足司法为民,建设无讼村居
宁德网消息(记者 王志凌 苏晶晶 通讯员 蔡雪玲) “今年到现在,仅赤溪村我就跑了百来趟。现在,村民都把我当成自己人对待,很是热情。”11月4日,福鼎法院白琳法庭庭长张开建笑着说,自2011年在赤溪村试点开展司法助力精准扶贫工作以来,他常驱车一个多小时,沿着崎岖的山路到赤溪村走家入户,调解纠纷、普法教法,开展便民利民工作,与村民们建立了密切联系。
调解土地、婚姻、劳务等大小民事纠纷,宣传普及与农村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指导村规民约的制定,设立法官工作室、流动法庭……4年来,张开建与他的同事们一步步地将司法意识融入赤溪村的日常之中。通过市、镇、村三级司法联动,建立全面周到的帮扶体系,赤溪村的民事案件发生率下降了约83%,各类矛盾纠纷均以调解成功结案,为化解群众纠纷,维护一方和谐稳定筑起了坚实可靠的“第一防线”。
立足本职,顺势而为。扶贫的重点在于带动农民积极生产、创业,而为之创建安定的环境则与司法工作息息相关。在不断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常态之下,福鼎法院利用职业之长和特殊视角,在全国的法院系统率先提出“司法助力扶贫”的概念,并制定务实、务本的措施,助力扶贫工作,以赤溪村为实践基地,积极探索符合司法体系的扶贫模式。
从最初派出工作队,到畲族群众家中、田间地头送惠农政策、送致富信息,宣传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宏伟蓝图到推行“四入村居”工作模式,开展“无讼村居”建设,主动对接扶贫攻坚工作,在“全国扶贫第一村”这块热土上,福鼎法院用时4年,创造性地推出以便民诉讼入村居、查明案情入村居、指导民调入村居、服务发展入村居等“四入村居”工作法为核心、形成人民法庭、法官工作室、巡回办案点、无讼建设联络员等“四位一体”便民服务网络为载体的“赤溪模式”。
“这个模式从无到有,从有到逐渐完善、推广,不可谓不艰难。”张开建由衷地说,赤溪地处偏远,又是畲族聚居村落,司法工作开展较为复杂。随着近年该村开发热度不断上升,诸如土地所有权、项目建设补偿等纠纷也随之增加,给他们的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为应对新形势下农村司法工作的新局面,在福鼎法院的协调指导下,4年来,白琳法庭的法官、干警们始终扎根一线,谨守本分,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深入基层一线执法办案,多了解基层群众的真实情况,回应群众需求,大力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服务扶贫大格局构建。
创新求实效,主动解民忧。“赤溪模式”是由点点滴滴的一线司法工作累积、升华而成的,具有独特性。这一模式涵盖农村司法、普法各个方面,既维护了法律公正性,又益于调解关系、调顺民心,让广大群众安居乐业。
流动司法,便民诉讼。赤溪村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民众法治意识淡薄,出现矛盾纠纷增多的趋势,群众到市里诉讼需要在绵延的山间往返上百里。为解决群众诉讼难问题,福鼎法院在磻溪镇设立法官工作室,依托白琳法庭设立巡回办案点,派出“乡村法官”,一周来一次办案点,开展执法办案,矛盾排查、化解,法制宣传、民意沟通,逐步提高居(村)民的法律素质,服务社会发展。
调查案情,兼听则明。“农忙季节争水、争路、争农机具;秋冬交替农闲季节建房、农作物储存、宅基地纠纷,这些都是农村十分常见的纠纷类型。为切实、具体地掌握每一个案件,每一起纠纷的前因后果,法官们转变观念,在当事人举证时,秉持细致调查、公正司法的原则,奔忙于双方当事人之间,反复核实细节,进而做出公正裁决。
因事而为,指导民调。针对纠纷发生的突发性、潜在性等特点,派驻法官不能第一时间发现纠纷苗头的情况,福鼎法院从赤溪村两委中聘任3名“无讼村居”建设联络员,利用联络员来源群众熟悉社情民意,而法官知晓法律和法理知识,两者分工合作,形成法庭、法官工作室、巡回审判点、无讼建设联络员“四位一体”便民服务网络。
主动作为,服务发展。随着赤溪村各类项目纷纷落地,从法律角度保障项目顺利运作成为了白琳法庭的一大工作重点。利用法律视角,充分发挥司法“引擎”作用,助推赤溪扶贫转型升级成了赤溪村司法工作的新变化。近两年,赤溪村牙赤公路、七彩蝴蝶园、生态农业园等一系列项目落地生根均留下了法官们忙碌的身影。针对群众对国家征地政策不了解或理解上的偏差,征地补偿费的发放及土地测量容易发生纠纷,白琳人民法庭提前介入,及时宣传国家相关法律政策规定、土地测量方法、公开计算标准,为群众解惑释疑。同时协助做好与被征地和拆迁农户的沟通和联系,妥善疏导群众情绪。
扶贫奔小康,司法立潮头。如今,“赤溪模式”以成熟地运作在基层司法工作、农村扶贫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融合作用,正逐步向着更多乡镇推广,造福更多乡村,助力精准扶贫攻坚。接下来,福鼎法院仍将充分发挥前沿阵地的优势,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善于总结经验,以专业的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精准扶贫工作提供有力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