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杜氏父子 从出去“闯”到回来“创”

03.05.2016  12:45

   宁德网消息(见习记者 王东东 记者 王志凌 通讯员 蔡雪玲 文/图) “1、2、3—茄子!”4月28日,风和日丽,中国扶贫第一村——福鼎赤溪村一角,该村首个返乡创业大学生杜赢正带着一家子,在新落成的600平米厂房前,拍起了全家福。

  画面定格在那一刻,年轻的杜赢一身便装抱着不到两岁的儿子,站在中间,小家伙面对镜头一脸懵懂,温柔贤惠的妻子轻挽着杜赢,一身朴实装束的父母紧挨着孙子,笑得合不拢嘴,背后是崭新敞亮的厂房,头顶上“大学生创业示范点”一排大字赫赫在目,两旁挂着“学子返乡志在赤溪扶贫第一村,农商携手心醉白茶奉献天下人”的红底金字对联与一家人幸福的笑容相互辉映。

  时间回到30年前,当年的赤溪村,并不在今天这个位置,也不是今天这个模样。13个自然村分散各处山头,家家竹木房、顿顿难揭锅。

  那时候杜赢还没出生,他的父亲杜承汉还是个20出头的毛头小伙,没有稳定的营生,给人当学徒打零工,一家人挤在杜家堡(坑里弄)的两间小破屋里。“交通闭塞,生活异常艰难,苦菜配盐水当菜,白米饭都吃不上,吃的是地瓜饭。”这就是当时赤溪村的真实写照。

  穷山恶水,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结婚后,迫于生计,杜承汉和村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这一去就是10年。

  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读者来信,反映赤溪下山溪畲族自然村的贫困状况,并配发评论员文章,继而拉开全国规模的扶贫攻坚序幕,赤溪村因此成为“中国扶贫第一村”。1994年,赤溪村整村搬迁造福工程启动,全省首批。1995年5月,下山溪自然村22户88位畲汉群众告别了山旮旯里的茅草房,搬到建制村所在地赤溪村,住进了新盖起的楼房。从那年起,赤溪周边12个自然村350多户村民陆续通过造福工程搬迁至中心村,长安新街崛起,脱贫致富步伐加速。2009年,赤溪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由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开展为期三年的挂钩帮扶工作,2013年赤溪村又被列入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及福鼎市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旅游生态产业带动,赤溪扶贫开发建设步入“快车道”。

  2000年,杜赢一家也在长安新街建起了新家,杜承汉终于回到了魂牵梦寄的故乡。靠着多年在外打工的积蓄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种蘑菇、养猪、碾米,多头增收,杜承汉一家的生活日渐起色。

  又是10多年过去了,2013年6月,23岁的杜赢从广西玉林师范学院毕业,和所有大学毕业生一样,就业成了摆在杜赢一家面前最迫切的问题。“对于在哪就业,当时我们是有分歧的。”杜赢说。杜承汉认为儿子是大学生,有文化,应该在城市里发展,有个稳定的工作,再娶个媳妇,过安稳的日子。而杜赢觉得,现在大学生毕业找个满意的工作不容易,看着村里一年比一年红火的发展景象,不如自己回乡创业。但创业需要的项目和资金又在哪里呢?

  “村里几乎每家都种茶,却没有正经的茶叶加工厂,而且我们的茶叶又是同等品质茶叶中价格最便宜的。”杜赢和父亲敏锐地发现了商机,认为大有可为。于是,杜赢毅然带着来自广西的大学女友回乡,做起了白茶生意,成为村里首个返乡创业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