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侧记

08.04.2016  14:49

   双华二月二畲族服饰走秀

   宁德网消息(蔡雪玲) 特色农产品热销鼓了钱袋子,一拨又一拨的游客走进乡村享受青山秀水……“中国扶贫第一村” ——福鼎磻溪镇赤溪村正在悄然发生一场巨变。

  这巨变,来自于国家、省市对少数民族扶贫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更来自于赤溪村两委准确定位,科学谋划,找到了一条“生态立村,旅游富村”的发展之路。

  三十年前的赤溪畲族行政村,集“老、少、边、穷”于一体,280多户村民分散居住在12个“五不通”的偏远山区自然村。历经十年“输血”就地帮扶、十年“换血”整村搬迁、十年“造血”旅游扶贫的艰辛探索实践,村财收入从负债10多万元到收入24.9万元,村民从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到实现人均纯收入13649元。

  去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赤溪脱贫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今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又通过视频与赤溪村民连线,对大家脱贫致富给予肯定,祝愿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健全工作机制,凝聚帮扶合力,因地制宜施策……近年来,福鼎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扶贫工作,将硖门、佳阳两个畲族乡和29个少数民族乡村的发展作为扶贫攻坚的重点来抓,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扶持特色产业、挖掘民俗文化等措施,帮助畲乡群众走出了一条可持续脱贫致富的新路。

  2014年,福鼎被国家民委授予“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与合作基地”,硖门畲族乡乡长蓝俊元荣获国务院“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2015年福鼎市被国家民委确定为“推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走基层、转作风、访民情、聚民心”活动联系点,赤溪村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民宗局局长蓝承峰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2016年山前街道石亭社区被国家民委评为福建省唯一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社区”。

   政策扶持,健全机制

   凝聚合力促发展

  该市坚持从优化工作机制入手,大力发展民族经济,繁荣民族事业,促进民族团结。建立了“市统筹抓总、部门与乡镇落实,工作到村、联动帮扶到户”的推进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出台《少数民族扶贫开发五年工作规划》,每年下拨市处级领导挂民族村专项经费84万元、民族村财政转移支付经费56万元、本级少数民族专项经费45万元,支持少数民族乡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对症下药、精准滴灌。立足“民族乡村特色经济发展扶持增收工程”项目规划,支持和引导民族乡村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对全市少数民族经济社会事业项目和造福工程项目进行全面调查摸底,以建设磻溪镇赤溪、佳阳畲族乡双华、硖门畲族乡瑞云、太姥山镇财堡4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重点,积极向上争取补助资金,选好发展项目,着力实现农户增收、村容畲化、环境优美。

   改善环境,培育产业

   对症下药拔穷根

  “最高兴的是交通方便了,以前去牙城儿子家乘客车要两个多小时,现在建了杨赤公路,只要半小时就到了。村里卫生所、学校、文化活动中心等设施都很齐全。”赤溪村民李先如说起新生活,笑得合不拢嘴。李先如是下山溪22户畲族村民 “造福搬迁”项目的第一批受益者,今年又翻盖了三层半的砖瓦房。

  如果说赤溪村畲民的致富是搭上了旅游的快车,那么依山傍海的硖门、佳阳两个畲族乡脱贫奔小康靠的是特色产业扶贫。2015年,两个畲族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252元。

  硖门畲族乡结合实际科学合理规划片区、村、农户主导产业,分类扶贫帮扶,推进“一村一品、一户一策”,整片、整村、整乡推进的扶贫规划。实现每个村有1至2个骨干产业项目,每个贫困户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有1至2项种植、养殖、生态农业、农家乐等增收项目。对秦石石兰、瑞云、渔井开展特色村寨建设,瑞云、东稼等山区村发展白茶产业,硖门、青湾、斗门头、渔井等沿海村发展弹涂鱼、紫菜等养殖。

  佳阳畲族乡致力于农业产业化和特色畲乡建设。以“一村一基地”为奋斗目标,全面开展土地流转和招商,推进“千亩示范园区”和山地农业综合开发。先后引进绿禾盛生态农业、鼎佳吉特禽养殖、周山珍稀花卉、自然园茶业等项目落户,带动畲乡群众生产发展和劳务收入。此外,安仁村、三丘田、蕉宕、罗唇、象洋等5个沿海村,发展海域网箱26819口, 虾塘养殖面积2300多亩,从业人员3100多人,产值2.6亿元。

   挖掘资源,保护传承

   提升文化软实力

  正月十五“凤凰节”“春耕节”,正月十八“冥斋节”,二月二“会亲节”,四月八“牛歇节”,八月十八“弼公节”,九月九“重阳节”……无论春夏秋冬,到福鼎旅游的各地游客都能领略到畲族独特精彩的民俗文化。

  硖门乡在造福工程形成的4个畲族人口集聚地,开辟民族传统文化交流活动场所,日常生活中,村民们讲畲语、唱畲歌、穿畲族服饰,过传统的畲族节日,吃着牛角粽等畲族传统菜肴,保持着原有的生活习惯。组织乡文化站有关人员,通过拜访畲族老人、口头传颂、现场记录等方式,整理出比较完整的“捎口信”“拦路盘唱”等一系列畲族婚嫁习俗。全乡600多名中小学经常开展畲歌教唱、畲舞编排等,在重大节日参加演出。2003年以来,持续举办“四月八”畲族“牛歇节”,并于2010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11月份,该乡畲族女装服饰系列作为全国畲族典型服饰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暨民族民间服饰文化展”参展。佳阳乡通过畲族文化墙、壁画,实施畲族风格立面改造,丰富畲族文化元素,提升集镇品位。会亲节、冥斋节、弼公节等民俗节日吸引着民俗界许多专家学者前来考察。“打尺寸”“蹴球”等畲族传统体育项目被收录到《中国体育大辞典》,多次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畲族婚俗“翻床”、会亲节和冥斋节等民俗活动均收录《中华风俗大观》《闽台岁时节日风俗》等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