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沧桑 福建龙岩永定用文化为千年土楼注新活力

22.05.2018  14:51
永定土楼振成楼。游庆辉摄

   核心阅读

  传承客家千年文化的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已有十年,客家土楼这一“活态文化遗产”日益为人们所熟知。福建龙岩市永定区用文化为土楼注入新活力,严格划定了保护红线。客家土楼现状如何?怎样实现既传承保护好,又兼顾旅游发展和民生改善?

   凝望土楼,跨越千年沧桑

   适应聚族而居,反映了客家人的文化和传统家族伦理

  走进享有“土楼王子”美誉的振成楼,仿佛走进了一座艺术殿堂。整栋土楼按照八卦原理布局,每卦关起门户自成院落,打开门户全楼贯通。振成楼分为内外两环,外环楼是四层的架梁式土木结构,内环楼是二层砖木结构的仿西洋式建筑,形成了“外土内洋,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

  作为福建土楼的重要组成部分,永定土楼魅力几何?在振成楼的第三代主人林日耕心中,这是一个永远道不尽的问答题。

  “土楼不仅是艺术殿堂,还是一本历史传记。”林日耕介绍说,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其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大迁徙相关。南迁入闽的客家先人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中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利用山间狭小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构筑了土楼这种节约、坚固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多彩社会。”林日耕说,每座土楼,几十户人同宗同族,过着共门户、共厅堂、共庭院、共水、共井的和睦生活,“这种聚族同楼而居的生活模式,反映了客家人的传统家族伦理和亲和力。

  坐拥2.3万多座土楼的永定区,被称为一座没有大门的“中国客家土楼博物馆”。被称作“土楼王”的承启楼,是圈数、居住人口最多的土楼;永定客家土楼群中最古老的馥馨楼,已有1200多年历史,堪称中原古代建筑文化的活化石……2008年永定土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千年土楼就此蜚声海内外。

   舞动文化,彰显魅力内涵

   深挖客家韵味,“文化土楼”成为别样风景

  “申遗”成功,对于千年土楼而言,只是迈入崭新一页的第一步。

  “土楼保护,应是活态的保护,不是静态的封存。”永定区旅游发展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说。

  事实上,“申遗”成功后,土楼旅游并没有立刻迎来预想中的井喷。“土楼的基础建设、保护维修有待进一步完善;更重要的是,土楼的文化品牌和底蕴没有充分展示出去。”永定区旅游发展委员会这位负责人说。思路决定出路,永定随即出招。

  首先,推进保护维修。2008年永定相关部门着手编制的《福建(永定)土楼保护规划》,被授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中的杰出项目奖;2011年制订“世遗”土楼五年维修计划,规划筹措8000多万元对23座“世遗”土楼进行全面维修。

  随后,更大的旅游文化软实力提升工程加快推进,“文化土楼”成为别样风景。

  “提升土楼品牌,需要挖掘其文化内涵。”永定区宣传部一位工作人员说。近年来,立足本土深挖客家韵味。永定先后推出的客家风情歌舞集《土楼神韵》、歌剧《土楼》和交响乐《土楼回响》被称为“土楼三部曲”,在海内外兴起“土楼旋风”。

  让文化舞动土楼,永定跨界合作实现“借船出海”,加大创意文化开发力度。永定开发了《土楼探险》手机游戏、《土楼探险之牛牛和妞妞》系列图书,《大鱼海棠》等20余部影视作品以土楼为题材或场景……今年还引入AR技术,开发AR永定土楼家训馆等文创衍生品,让游客打破时空限制,全面了解土楼历史文化。

  让文化舞动土楼,产业交融释放“乘数效应”。目前,客家博览园建成开园;以客家文化为特色的“福建土楼永定客家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有序推进……一条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永定之路”日渐清晰。

  文化为核,为土楼注入崭新活力。据统计,2017年,永定土楼景区接待国内外游客522.8万人次、同比增长10.1%。

   传承发展,注入崭新活力

   严控保护红线、严控游客流量,立足保护下推进开发

  人气急升中,土楼吸引的不仅是游客,还有不断回归的村民。如今在洪坑景区,近八成讲解员都是本地人。

  “节假日,平均每天要接待六七批游客。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洪坑村庆成楼的林足清夫妻,原本在厦门打工,如今都被土楼旅游公司聘用。

  “伴随文化旅游带来的经济增长,如何调和居民回乡就业、土楼游客承载能力和开发保护之间的矛盾,成为不可回避的课题。”一位相关负责人说。

  传承文化,发展经济。面对两难,永定以“严控、引导、合力”三招破题。严控保护红线,明确规划保护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发展区;严控游客流量,重点土楼最大程度保护原生态特色。引导村民发展,2008年启动土楼居民安置房建设,在保护区外兴建土楼风情街,统一规划、管理摊位店铺,促进就业。

  统筹保护合力,采取“以奖代补”的政策,让部分从事商业活动的土楼居民恢复生产,举办走古事、打新婚等民俗表演活动,让游客体验古朴的客家风情。

  立足保护下推进开发,如今的土楼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楼”,景区居民人均年增收达4000元以上。永定还将继续推动从观光游向深度游、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从政府做旅游向社会办旅游的转变。(记者 钟自炜)

   传播开来,才能传承下去(编辑手记)

  葛亮亮

  永定对土楼的系列保护措施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对土楼文化的传播。开发手机游戏、出版系列图书、合作拍摄影视……永定区向社会充分展示了土楼的文化底蕴,保护中开发,土楼被注入新的活力。

  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遗产,福建永定土楼就是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

  如何实现文化遗产的良性保护,各地有很多好的做法和探索。永定土楼的保护以文化传播和传承为切入点,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实际上,做好文化传承和传播,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保护共识,才能不断提高游客和相关人士的保护意识,从而构建起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良好生态。

  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即将到来,今年的主题是“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的确如此,文化遗产只有传播开来,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 人民日报 》( 2018年05月22日 06 版)

【责任编辑:黄今】
福建:“土楼之乡”的变迁
  这是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洪坑村土楼群全景(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