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预警信号”是如何做出来的呢?

04.09.2014  16:16
        刚创下福建省11年来8月份雷闪次数首次突破20万次的雷公,进入9月后仍不肯罢休。昨天(3日),福建省气象台又高高挂起“雷电黄色预警信号”,这已是福建省气象台连续7天发布这一预警信号。果不其然,据统计,3日9时至18时,全省共41个县市电闪雷鸣,雷闪次数多达13489次。
        雷电、台风、暴雨、高温、冰冻等灾害性天气的预警信号信息,目前人们已能经常收到看到,也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关注的信息之一。那么,这些预警信号气象部门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据专业人士介绍,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涉及天气实时数据的采集、传输、分析、绘图等,预报员再根据这些气象产品进行天气会商,然后得到最终的预报结论,最后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发布。
        “阴、晴、冷、暖”及“风、雨、雷、电”等等这些老天爷的种种“表情”都是制作气象预警信号的“基础原料”,气象部门都必须做到抢先分析、一手掌握。
        那么,气象部门是如何做到对老天爷的“情绪”了如指掌呢?据了解,目前福建省共有70个国家级气象站、4个高空探测站、5个天气雷达站、3部风廓线雷达、1700多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卫星遥感等应急观测设备,这些“天罗地网”般的气象观测网实时监测着老天爷的一举一动,第一时间收集尽可能多的第一手气象资料。然后将这些资料统一起来分析,用规定的仪器、系统生成并制作出天气图等各种气象产品,这些产品就像一张张特殊的相片,按顺序整合起来就形成了天气系统的各种形态趋势的“电影片”,预报员再根据这些“影片”信息和借助各种先进的计算机系统预报出未来的天气状况,最后对外发布。
        在福建,每年的4月至9月为汛期阶段。这个阶段的天气形势复杂多变,台风、暴雨、雷电等灾害性天气频发。在汛期期间,福建省气象部门所有干部职工24小时保持手机畅通,遇到一些灾害性天气,必须在第一时间回到工作岗位积极应对,省、市、县三级预报员们还要对这些“疑难杂症”天气进行“会诊”,并最终得出天气预报结论,发出各种“预警信号”在第一时间通过短信、“知天气”手机客户端、电视、网站等形式发送给公众。
        因此,一条看似简单的天气预警信息,不是一个预报员、一个气象台站就可以做出来的,而是全省各级气象部门集体智慧的结晶。(宣科中心汤珺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