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关注:福建越剧探路市场化(2)"下海"反哺"下乡"

21.05.2014  21:33

江浙行的票房高开,意味着芳华第一次全面市场化运作,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但是,"下海"并不是芳华的最终目的。(男)作为非遗传承保护单位,芳华和其它省属院团一样,都承担着更多的社会效益。   市场化运营与文化惠民演出,相得益彰,互补共赢,这样的"两条腿走路",才是巡演账目的另外一种算法。

         这是赴江浙巡演前,越剧团在漳平永福镇的一场惠民演出,吸引了村民前来观看。   (漳平永福镇村民:演技很高。每个演员都年轻化,演得技艺很好。我老头子七八十岁了,第一次看到。)   (芳华剧团艺术总监李敏:文化惠民也是鼓励我们剧团深入到基层,多为老百姓服务,只要我们保本,不要太(贴钱),我们还是很乐意的。)    李敏所说的保本,源于福建省文化财政补助从"养人"到"养事"转变的扶持政策。福建省支持省属院团进行低票价的文艺惠民演出,受财政支持的单位每年须完成100场低票价文化惠民演出。 票价不能超过30元,每场演出由财政补贴2万元。但是即使是这样的补贴,如果下到路程远的基层乡村,剧团往往还要贴上不少费用。   (福建芳华越剧团演出部经理张群力:(一个大戏)75个人吃住行还有货车,补贴是肯定不够的。)   如果单从经济核算来考量,会导致下基层演出的比例和场次都不够。要让文化惠民走得远走得深,芳华选择通过省外商演补贴省内低票价惠民演出。也正因此,迈出市场化巡演的第一步,显得格外重要。   (黄国庆 福建省芳华越剧团团长: 在浙江的演出,市场大效益好,因此在浙江的演出是可以有盈利的,那我们就想两边的市场我们都不应该放弃,我们应该去江浙的市场上挣一些利润补贴我们省内演出的空缺 。)      一面走市场化转型的路子,一面以下海反哺下乡体现社会价值,目前福建的各大省属国有文艺院团也都在进行这样"事业单位、市场机制"的尝试。数据显示,去年一年全省六大省属文艺院团惠民演出748 场次,超额完成任务。与此同时,市场商演的场次也大幅度增加。有了财政的支持,市场的探索,剧团更活跃了,精品节目迭出,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也有了更多选择。 (福建省文化厅副厅长 齐建华:多渠道地培育和拓宽演艺市场 ,极大调动了省属院团开拓市场的积极性。既要赢得奖杯,又要赢得口碑,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做到良好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