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空气质量“颜值爆表” 天空高颜值也是竞争力
抬头看天,低头刷屏。不知何时,生活在城市的人们,热衷于朋友圈晒蓝天白云。
最近,北方多地饱受雾霾之苦,福建空气质量却“颜值爆表”。根据环保部最新发布的10月全国排名,“气质”最优的冠亚军就是福州和厦门。这是自2013年实施新空气质量标准以来,福州“气质”首次领跑全国。
“从河北到福州,一下飞机看天空还以为到了欧洲”“来厦门旅游,蓝天白云,有点醉氧”……外地朋友一到福建总忍不住赞叹晒图。福建网友则调侃回复:“以清新福建的名义,请干了这杯新鲜空气!”
跑环保口多年来,我已习惯每天起床开启“看天”模式。所幸,越来越多的日子里,抬头,45度角上仰,都会会心一笑。
翻看自己的稿件,数据更有发言权:2015年上半年,全省9个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平均96.2%,比全国高出23.5个百分点。2013年起,福州、厦门成全国首批74个实施空气质量新国标的城市,在环保部每月公布的排名榜中,一直是排名靠前的“优等生”:2013年,分别位列全国第4名和第8名;2014年,位列第7名和第8名;今年上半年位列第5名和第10名,第三季度位列第3名和第4名。
福建蓝,为什么这么蓝?好空气离不开老天爷恩赐和“天生丽质”——依山傍海,空气扩散条件好;森林覆盖率65.95%,连续37年位居全国第一……
然而,蓝得如此任性,绝非偶然。长期采访中,我在寻找答案:
首先,离不开顶层设计。从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前瞻性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到2010年《福建生态功能区划》正式实施、2013年《福建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再到2014年3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福建成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一系列顶层设计廓清发展方向,明晰发展路径。
其次,离不开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先行先试。从率先全国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到率先全国探索流域补偿机制,我省在体制机制上大胆探索,如,2010年在国内率先实行环保“一岗双责”,实现从督企向督政转变;2014年起对34个县市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不唯GDP论英雄”;2014年9月开启排污权交易,仅一年交易额就突破亿元;率先推行“绿色信贷”,斩断污染企业资金链条,目前累积收回、否决、压缩银行贷款14.44亿元……
“我们宁可现在做‘恶人’,也不能做历史的罪人。”在环保厅采访时,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出重拳、用重典、动真格,近年来,环保执法从一两场风暴变为频刮的“四季风”。
一任接一任,一张蓝图绘到底,环保执法硬到底,让清新空气成常态。
好空气能带来什么?“清肺游”热了,上半年全省累计接待游客1.15亿人次,旅游进账1344亿元,同比增长13.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厦门朝阳等海洋生物药企、正德光电等高新技术企业纷至沓来,生态红利硕果累累。
好空气能带来什么?福建人的骄傲感和幸福感十足。朋友圈里,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晒蓝天白云。远离雾霾,阳光灿烂,碧空如洗,大家一起享受着好天气带来的好心情。
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更是民生幸福的靠山。跑环保口多年,记者最大的感受就是:空气颜值也是竞争力。昔日比财富比GDP,今朝更要比内涵比“气质”。
不过,空气污染是自由流动的,谁都难以独善其身。虽然上月空气质量排名夺冠,我们不能沾沾自喜,更不能掉以轻心。外因不可控,我们能做的只有加强“内功”:多种树,增强免疫力;少污染,减少癌细胞。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清新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11月11日,省委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环保工作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要进一步提高新上项目的环保准入门槛,环保标准不能降低只能提升,有条件的项目要对标国际,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
11月13日召开的省委九届十五次全会为今后五年作出承诺: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相信未来五年,清新福建,没有最蓝,只有更蓝。
(记者 潘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