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精神文明建设综述:凝聚价值共识 构筑精神高地

18.07.2018  10:51

  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谱写新时代八闽更加出彩新篇章,离不开丰润的道德滋养。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理论武装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流价值广泛传播,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社会文明程度大大提升,为新福建建设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丰润道德滋养和良好文化条件。

   高扬理想信念旗帜

  新时代,旗帜高扬。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省持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运用多种方式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主流思想舆论引导力明显增强,全省人民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

  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全省各级媒体精心策划推出“迎接十九大”“砥砺奋进的五年”“全面小康的福建故事”等专栏专版、系列述评、大型特刊。特别是《福建日报》推出“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7篇系列报道,在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作出福建贡献。

  新时代,征程开启。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成为福建思想理论建设的头等大事,也是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省委带头抓好学习,省委常委会会议、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多次专题学习研讨,召开省委十届四次全会,举办省管干部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专题研讨班,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抓细抓实。省委书记于伟国等省领导带头作辅导报告,带头深入福州苍霞新城社区、龙岩上杭才溪镇下王村等基层一线宣讲。

  中央宣讲团来闽宣讲报告会首次实现九市一区全覆盖;省委宣讲团开展集中宣讲33场、直接受众2.3万人次;各地发挥业余讲师团优势,组织“万名宣讲员进基层”活动,开展宣讲13万场,直接受众1009万人次,有力推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站。

  新时代,学习永远在路上。为进一步推动新思想在福建大地落地生根,2018年5月,省委专门下发通知,进一步推动全省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各行各业全面兴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热潮,以大学习促进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事业大发展。

  万象更新的时节,处处热潮涌动,“学懂、弄通、做实”已成为全省干部群众口中的高频词。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社区、从企业到校园,思想的伟力正激荡八闽大地,汇聚起强大的精神动力,引领全省干部群众,奋力谱写新时代福建发展新篇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价值是行为的标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精神文明建设,福建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持续深化。

  在全省各地的大街小巷、公园广场、机场车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完美融入城乡景观和百姓生活。据不完全统计,省属主要媒体、全国文明城市和提名城市中的地级市主要媒体年均刊播公益广告报纸类作品2000余版,期刊类作品300多版,广播类作品近20万分钟,电视类作品超25万分钟,做到抬头可见、举足可观。

  树立价值坐标,榜样的力量不可或缺。近年来,福建省涌现出廖俊波、詹红荔、黄志丽、周炳耀等全国重大先进典型,他们身上闪耀的道德光芒,反映着新时代的文明认知,树起了一杆杆可亲可学的标尺,扬起了一面面向上向善的旗帜。

  全省深入开展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重大典型宣传。在京举办5场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全省巡回宣讲21场,依托各类宣讲队伍宣讲2700多场,直接受众10万多人次,创作话剧《县委书记廖俊波》并在全省巡演。

  在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福建省廖俊波等3人当选,当选人数位居全国前列。5年来,福建省共选树全国道德模范9名、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4名、福建省道德模范82名,评出福建省美德少年46名,194人荣登“中国好人榜”,603人荣登“福建好人榜”。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总数居全国前列,在全社会营造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在各类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下,各个层面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蓬勃展开。全省各地通过举办道德模范事迹巡回展览、宣讲等实践活动,让道德模范看得见、学得到,以德润心的同时,达到了以文化人的效果。

   文明创建放光彩

  近年来,福建省坚持以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为着力点,扎实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行业)、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文明的种子深入人心,城乡环境面貌和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在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评选中,福建省莆田市、龙岩市、石狮市、晋江市、武平县、沙县等6个参评城市全部入选,获评率100%,获得“满堂红”。厦门市、福州市、三明市、泉州市、漳州市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设区市全国文明城市占比居全国首位,厦门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福州市连续三届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平潭综合实验区、福清市、长泰县、惠安县、泰宁县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称号,宁德市、闽侯县、德化县、永春县、永安市、武夷山市、上杭县晋级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形成了层次分明、梯度发展的创建格局。全省各地,一座座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的文明城市,成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

  通过创建文明城市,各地解决了一大批民生难题,办成了一大批民生实事,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不断增强。

  城市更文明,乡村更美好。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福建省修订文明村镇测评体系,注重融入“推动农村厕所革命”“补齐贫困地区精准脱贫的精神短板”等重要内容,开展“五古丰登”示范点、家风家训乡贤文化馆、乡村学校少年宫等建设活动,极大改善了当地村民和学生的生产、生活、学习条件,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省级文明村镇502个、文明单位2158个、文明社区159个、文明行业(含景区)117个、文明校园517个、文明家庭100户。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已形成城乡联动、全域覆盖、全民参与、梯次递进、结构合理的良好态势。

  创新是文明创建的源头活水。福建省始终把保持常态长效作为精神文明创建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建立多种长效机制保障文明创建实效。建立暗访督查机制,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全省93个市、县(区)的环境卫生、窗口服务等实地动态考察,引导各地重平时、重长效;建立结对帮建机制,积极发挥全国文明城市的示范引领作用;建立约谈退出机制,对在创建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市、县、区文明委负责人进行约谈,对存在的问题要求限期整改。

   新风正气树起来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为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大力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环境,省委文明办会同省法院、公安厅、银监局等10部门,制定印发了《福建省贯彻落实〈“构建诚信 惩戒失信”合作备忘录〉的实施意见》,明确对失信被执行人采取禁坐软卧、禁售飞机票、贷款和工商登记制约等全方位联合惩戒措施。

  与此同时,建设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形成覆盖全部社会主体、所有信用信息类别、所有区域的信用信息网络,福建省征信系统已覆盖2500万自然人。

  作为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在全省各地蔚然成风,“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日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截至目前,福建志愿服务网注册志愿者380多万人,其中通过实名认证的250多万人,注册志愿服务团体44849个,开展志愿服务项目178289个、总时长3200多万小时,“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传遍八闽大地。

  把移风易俗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福建省各地坚持正确导向,找准载体抓手,突出党员引领,强化群众自治,扎实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深入开展,取得良好成效。

  福州市长乐区推出移风易俗工作“十项措施”,在完善“一队一会一约”“三员”队伍履职、办酒场所巡查等方面严抓落实,建立健全婚丧喜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和台账式管理;莆田市涵江区梧塘镇大力转变厚葬薄养之风,整治“活人墓”,推广养老惠老措施,开展绿色祭祀主题活动;晋江市永和镇不比排场比公益,禁止各村大操大办“普渡”,并鼓励利用这些节点开展篮球赛、广场舞等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各地通过建组织、立规矩,让移风易俗这项软任务变成了硬约束。

  如今,福建省农村红白事比阔气讲排场的少了,厚养薄葬、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生活方式科学文明健康的多了……文明乡风沐浴下的八闽大地,社会风气愈加良好。

  新时代、新征程,沿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的方向,福建省将继续与文明同行,谱写新福建建设更加出彩的新篇章!(福建日报记者 谢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