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政协常委王宗华:运用菌草科研成果让群众脱贫致富
新华网福州1月10日电(王文清 陈翊群 实习生 林晓梅)一株小小的菌草,就有可能让一群人致富。福建省政协常委、福建农林大学副校长王宗华带着“可致富的菌草”的提案走进新华网“2016福建两会”访谈室。
福建省政协常委、福建农林大学副校长王宗华带着“可致富的菌草”的提案走进新华网“2016福建两会”访谈室。王文清 摄
福建省政协常委、福建农林大学副校长王宗华接受新华网专访 魏凯 摄
“什么是菌草?所谓菌草,顾名思义,用来种菇的草。可以种山上,地里,对自然条件要求不高,可以一次性栽培多年使用收割。大家知道香菇、银耳,过去用木头种,树木被砍了要用很长时间恢复。随着菌草研究成果的不断突破,菌草不仅种植农作物,还可以做饲料,变成生态草、能源草。”王宗华介绍。
王宗华说,菌草技术的发明最早应用在扶贫事业,应用于老少边穷地区。福建省现有23个重点县和2200多个贫困村。整个福建看起来环境是好的,但其中相当一部分位于生态脆弱地区,水土流失问题严峻。
对此,王宗华深有感受,“1978年我到海南读大学,老家福建尤溪那时满山遍野都是阔叶林绿油油,上中学时一路上都是树林,有榛子树、板栗树等。1982年毕业回家乡,看到的家乡也是绿的,但整个森林系统改变了,家乡人砍伐了大量的木材用于种香菇等菌类。”王宗华说,前后4年时间,家乡原有的一大片森林没了。这些阔叶林林木生长非常慢,不是花四年、四十年时间就能恢复,甚至四百年或许恢复不了原来的面貌。
“而菌草技术的出现,可以作为恢复植被的先锋植物。”王宗华介绍,菌草技术在生态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比如龙岩长汀,曾因水土流失形势严峻,我们做了菌草实验,树还没起来,草已经长起来了。草起来马上就改进了最初始的生态环境,便可以进一步种树。”
王宗华认为,菌草技术可以带领一群人实现致富。那么,怎样让菌草技术助推福建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王宗华提出了4点建议。
首先,是把菌草业纳入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把菌草生态产业培育成为福建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次,把菌草生态治理列入福建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重点推广项目,沿闽江、汀江、九龙江流域,建立菌草治理水土流失、治理荒坡滩地重点示范区,同时建立菌草产业带;三是把发展菌草业列入我省精准扶贫开发重点项目。在每个贫困县推广利用非耕地种植2-3万亩菌草,不仅可以增加就业、绿化山川,还可以加快当地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加快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四是建立菌草生态科技园区,以推动福建省菌草产业的发展,成为福建新兴生态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