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国有林场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绿色兵团”再出发
5月19日,雨后初霁。29岁的林月华踏上泥泞山路,沿途查看幼林抚育现状。移动护林巡护终端显示,这个下午,他行经欧坑、石梅山、五指山,徒步近8公里。
三年前,国有林场改革启动后,林月华从上杭白砂国有林场场部,来到40公里外的丰面桥工区,负责万亩松林管护。不久后,工区易名为管护站,从以木材生产为主转为保护生态优先。“2500亩马尾松纯林套种上红椎、木荷、闽楠等阔叶树种,林分结构得以优化,生态功能不断强化。”
少砍树、多种树、种好树,在这个年轻的务林人眼里,国有林场理应走在前头。
福建国有林场改革伊始,便认准目标:推动林业发展由木材生产为主转变为生态修复和建设为主、由利用森林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转变为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
走过一个甲子,能征善战的国有林场“绿色兵团”,满怀豪情又出发。
回归生态本位——
多种树,少砍树
国有林场,建于曾经的荒山秃岭之上。
1957年,福建掀起大办林场热潮,一支万余人的林业大军,挺进江河两岸、水库周边、风沙前线等生态脆弱区,绿化荒山。
“大家住破庙、睡牛栏、挤通铺、战荒山、吃地瓜、煮野菜,劈山造林播种万顷绿。”86岁的将乐国有林场退休老场长张影还记得,1958年4月8日,部队转业干部、林业院校毕业生、鹰厦铁路工人、福州知青等数百人组成的“绿色军团”,奔赴金溪两岸,历经两次造林大会战,“几代林场人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绿了荒山,白了头发”。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国有林场在绿化八闽、改善生态、木材产生、科技示范等领域立下汗马功劳,却始终无法摆脱“不城不乡、不工不农、不事不企”的尴尬局面。
“虽为事业单位,却实行企业化管理,缺乏明确的支持政策。”省国有林场管理局综合科科长陈良昌说,国有林场主要承担保护培育森林资源任务,但长期依赖木材经济,面临资源管理弱化、基础设施落后、债务负担沉重、职工生活困难等问题。
改革,直面悬而未决的历史问题。
2016年,我省印发《福建省属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福建省县属国有林场改革指导意见》;次年,《福建省国有林场管理办法》出台,成为全国最早完成国有林场立法的省份。
这轮改革的首个关键词,便是明确身份、确定属性。
“全省省属国有林场主要功能定位为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提供生态公益服务。”省国有林场管理局局长林萍说。经过整合优化,全省国有林场数量从235个整合为129个;其中省属国有林场从106个整合为84个,且全部确定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编制总数则从8740名核减为6044名。
目前,全省省属国有林场事业经费由2016年的每年5717万元增加到每年16428万元,其中省财政从原来每年给950万元增加到每年1亿元。
财政输血,让国有林场不再苦于“找饭吃”。
当前,全部省属国有林场职工都纳入了“五险一金”范畴;场部道路均已实现硬化,工区涉村的林区道路全部纳入当地规划;住房、饮水、用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在将乐林场,职工人均年收入从2014年的7.78万元提高至2018年的9.3万元。
少了后顾之忧,便能心无旁骛地培育森林资源。
“首先挖掘绿化潜能。”白砂林场场长邹秉章说,白砂林场80%林地位于汀江流域上游、国(省)道和高速公路、乡村两旁,被誉为红土地上的绿色明珠。为放大生态效应,林场利用种苗、技术等优势,通过合作造林、租赁林地造林、受让经营、合作经营等方式,扩大绿化面积。
上杭县蛟洋镇华家村林业大户华彩锋,从中都镇田背村流转3370亩林地,但苦于营林技术滞后,效益有限。去年6月,他与白砂林场签订合作造林协议。按照协议,林场负责清山、整地、苗木、定植、抚育、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华彩锋则负责支付村集体和林农林地使用费。生产木材所得利润由林场与华彩锋按7∶3的比例分成。去年,通过合作经营,白砂林场增加了1万多亩林地经营面积。
数量提升,质量也要跟上。
“我们采用良种育苗,一级苗上山造林达95%以上,不断提高单位产量。”白砂林场副场长吴家新说,为优化林分结构,白砂林场加大阔叶林营造力度,通过营造针阔混交林、林下套种阔叶树,形成复层林、异龄林等多元生态格局,提高森林生态功能。同时,林场还建立完善森林火灾防控和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体系,强化森林资源保护。
数据显示,改革以来,全省省属国有林场增加森林面积37万亩,增加森林蓄积量804万立方米,年度商业性采伐均减少20%以上,其中2018年同比减少30.3%。
创新体制机制——
齐聚力,种好树
身份明确了,经费有着落了,国有林场没了后顾之忧,但是否会因此陷入吃“大锅饭”的怪圈?积极性如何调动?
创新活化管理与经营机制,是国有林场改革的又一关键词。
“我们致力于建立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让更多机关干部下沉到一线,避免‘林场机关化,工人干部化’现象。”龙岩市林业局局长张田华说,为促进林场职工想干事、干成事,林场不断完善人事工资制度,通过调整内部考核分配机制,实现多劳多得,同时将职称评聘政策向林场倾斜。
去年,林月华被提拔为白砂林场丰面桥管护站副站长。一线管护工作艰苦,他却从中找到了务林人的价值。下站伊始,林场启动林分修复项目,选择马尾松纯林套种红椎、桢楠、木荷、米老排、闽楠等阔叶树种,以优化林分结构,提高其抗病害能力。几年过去了,丰面桥的2500多亩混交林郁郁葱葱,作为参与者的林月华倍感自豪。现在,他还主动参与林业科研项目攻关。
导入社会化服务,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不断提高国有林场生产经营效率。
2016年,三明市泰乐物业公司进驻将乐林场。由此,将乐林场成为全省首家引入第三方物业公司的国有林场。
“改革前,场区卫生保洁及水电维护等,实行编制内岗位聘用,设立岗位6人,工资支出达48万元。但管理效率低下,场部私搭乱建、鸡鸭乱飞现象不绝。”将乐林场场长林华忠说,引进物业公司后,林场每年缴纳物业费22.8万元,场部小区居民按每平方米每月0.7元的标准缴纳物业费,林场每年节本25.2万元。更重要的是,后勤管理效率大幅提升。
通过新一轮改革,全省国有林场已实现一般用工社会化。“我们采取合同、委托、承包或招标等形式,面向社会购买服务,为营林生产、森林抚育、木材生产等林业生产性活动全面引入市场机制。”陈良昌说。
激活林场活力,林业科技先行。国有林场选择高位嫁接资源,推进场校联动,搭建林业科技创新平台。
将乐林场与北京林业大学合作建设的“北京林业大学南方林区(福建三明)综合实践基地”,是首批50个国家林业和草原长期科研基地之一。
“我们联合开展林下种植模式、杉木诱变育种等研究,至今,林下种植草珊瑚、毛竹生态安全高效培育技术多项科研成果已在基地转化。”林华忠说,将乐林场已成为高校教学科研实践的重要基地,吸引近2000人次前来开展调查研究和科学试验。
2017年,将乐林场参与完成的“杉木速生优质高产新品种定向选育研究与应用”成果,荣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在杉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高世代良种供应不足以及优良无性系规模化繁殖技术难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杉木种业及资源培育业的发展。”项目参与者方禄明表示,该成果选择、收集保存杉木基因3251份,建立了国家级杉木种子资源异地保存库和第三代良种生产群体,为杉木良种生产和长期育种提供了遗传基础,“运用该成果,杉木可实现20%的遗传增益,由此实现杉木高产,目前成果已在林场规模化运用”。
“国有林场未来的发展,主要靠高端人才。”林华忠说,林场要建立起更好的招人用人留人机制,通过建立合理的培养、晋升渠道,让高端人才真正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转变发展方式——
不砍树,也致富
根据福建改革方案,到2020年,全省省属国有林场商业性采伐应减少20%左右。木材收入锐减,财政又未完全实现兜底,资金缺口如何补齐?
在改革过程中,福建国有林场探索“不砍树,也致富”的新发展路径,大力培育新森林经济。
将乐国有林场将森林旅游作为突破口。
“三明大力推进森林康养产业,致力于打造‘最氧三明·康养福地’品牌,发展全域森林康养产业。”林华忠说,目前将乐林场旗下的金溪森林公园康养基地,已成为当地森林康养体系的重要节点。该基地位于金溪河畔,分布着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景观,拥有森林康养漫道、闽台树种观赏园、月季园等生态产品,每年带动游客15000人次。
发展森林旅游,光靠林场的力量远远不够。长泰亭下国有林场选择引入社会资本,目前已累计3.22亿元。
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亭下林场,这里拥有1127公顷天然次生林、3000多种珍稀植物,还有30多种珍贵的野生动物。去年12月30日,由长泰天柱山飞龙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的天柱山旅游度假区开园。
“景区内的欢乐海洋大世界,将海的元素延伸进国家森林公园,演绎着一部现实版的《山海经》传奇。”亭下林场场长王振元说。
上杭白砂林场探索更多森林资源的非木质利用方式,林下经济被寄予厚望。
“我们利用马尾松林下种植金花茶、黄花远志等药用植物500亩,林下种植红豆杉、竹柏等绿化树种2100亩。”林场副场长吴家新说,林场还探索发展种苗产业,目前林场已建设苗圃地106亩,可年产珍贵树种、优良乡土树种、用材树种等造林绿化工程各类苗木105万株,可供造林1万余亩。
林业碳汇交易也在国有林场实现突破。2016年12月22日,福建林业碳汇在碳市场首发上线。当天,顺昌国有林场共售出15.6万吨林业碳汇减排量,进账约288万元。目前,顺昌洋口等7个省属国有林场陆续开展了林业碳汇交易试点。按20年集中支付的办法,每万亩可一次性获得72万元的碳汇交易补偿收入。通过碳汇交易,有效促进了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有助于国有林场生态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经济优势。
闽山苍苍,绿色无边。福建国有林场改革,未有穷期。(记者 吴毓健 张辉 方炜杭)
【责任编辑: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