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不断推进医疗信息化:让群众少跑腿也能看好病
医疗信息化是国际发展趋势,也被视为我国医疗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必由之路。
福建得风气之先。本世纪初开始的“数字福建”建设,开启福建信息化建设的新篇章,之后福建在全国率先实现社保卡与医保和金融等的多项集成应用,实现一卡就诊、一卡结算;率先建设覆盖省市两级的居民健康信息系统,避免重复检查,为患者节约大量费用……
如今,“互联网+医疗健康”已成国家战略。福建持续通过信息化手段,缩短城乡地理距离,打破医疗机构间信息壁垒,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创新医疗服务模式,百姓获得感不断增强。
莆田荔城区新度卫生院没有一名专职的影像医生,但通过互联网,他们有了28名上级医院签约影像医生。
院长徐碧霞介绍,医院从全市50人的注册影像专家库中,选择28人签约。现在,卫生院的技师给患者拍完片,上传至影像会诊中心,专家库里的在线签约专家,就能通过平台以抢单、指派或兜底的模式,根据卫生院拍摄的DR(数字化X光机)影像,修订诊断书,最终出具报告并签名。
“要求必须在30分钟内完成,但通常只需5~15分钟,患者就能拿到专家审核好的报告单。”徐碧霞说,患者拿着这样的报告单到市里的三级医院就诊,省去重复检查,也不用打印不环保又不易保存的胶片,扫一扫微信二维码,就可获取电子报告。
好处远不止这些。审核医生还会指导本院技师如何纠正体位才会得到更好效果。一年时间,医院拍片的修订率就从65%减少到30%。借助平台,卫生院影像检查数量从原来的每月300人增加到450人左右,带动了全院门诊量显著增长。
平台开通运行两年来,汇集注册影像专家50名、注册医疗机构56家,莆田全市完成影像会诊数近16万例,平均完成一次会诊时间4.67分钟,审核率99.45%,修订率40.2%,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影像医生、患者等多方共赢。
南平建阳区的云诊室,可视作影像远程会诊的升级版。
去年7月,建阳回龙乡浒州村村民范良秀帮弟弟家插秧,回家不久就开始发烧,以为是中暑,在村里卫生所治了3天也不见好,医生赶忙通过电话加急预约了建阳第一医院皮肤科的远程会诊。
不用重新挂号、省去路上颠簸,就在回龙乡卫生院云诊室里,建阳第一医院专家通过实时传输音视频询问范良秀的病史,并在卫生院医生的帮助下完成详细的查体,发现她腋下有一个焦痂,结合她曾下田插秧的经历,诊断为恙虫病。
特效药服下很快退了烧,范良秀乐了。50元的远程会诊费,医保还可报销70%。以前有个邻居也是被恙虫咬了,在当地看了好久也没找着原因,在外工作的孩子一急,送到了福州治疗。
卫生院的医生说,原来几乎没机会见到这样的病例,现在跟着市里医生长了见识、学了用药,仅恙虫病,今年就诊治3例。院长叶志农介绍,现在卫生院每月都有十几次远程会诊,占住院总数的8%~10%。
这样的云诊室,一端是建阳第一医院、南平市二医院的优质科室,另一端则连着建阳区13所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全覆盖。加上DR远程诊断系统,2015年以来建阳区域内就诊率已连续3年超90%。
“云诊室解决的正是基层医疗资源不足问题,最终推动分级诊疗的落地。”建阳区卫计局局长许群瑜说。
问题导向,集中破解痛点难点
省卫计委党组书记、副主任黄如欣表示,医疗信息化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建设项目,更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科学探索实现路径,健全应用支撑体系和服务体系。
莆田从2012年开始开展影像远程集中会诊,最初的做法是挂靠3家三甲医院,成立3个市级影像诊断中心,分别为所挂钩的49家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影像远程集中会诊。但因软件不完善、分配机制不成熟、会诊审核不及时、审核质量不高等问题,效果不佳。
这才有了如今的影像“滴滴”会诊平台。灵感来自“滴滴打车”的互联网思维模式,专家库、抢单资源池、移动端随时随地的操作,原来建在三甲医院里集中会诊的线下“硬中心”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多种派单模式相结合的线上“软中心”。
经济杠杆的作用也不可忽视。莆田坚持将每次7.5元的影像远程会诊费列入医保,100%予以报销,并且不纳入门诊统筹补偿封顶线。同时,影像远程会诊的收入,1/3归影像医生医院,2/3归个人,专家的劳动所得有了保障。
建阳第一医院院长助理陈猛介绍,为提高工作效率,云诊断终端就放置在常见病最多的临床科室,医生在科室里即可开展远程诊断;而为确保诊疗质量,目前远程会诊以住院病人尤其是慢病病人为主,上级医生需提前阅读病人资料,最终的视频对话也要在基层医生的辅助下完成。
云诊断设备还被用于医院业务学习课件的播放、复杂手术的直播等,成为基层医生的学习利器。
与基层医疗机构致力于摆脱门可罗雀局面相对应的,是大医院始终试图疏解的门庭若市。
早在2002年,省立医院就全面取消挂号,目前提供的实名制预约就诊渠道已达9个,包括微信、APP、支付宝、官网、自助机、医护工作站、社区医生站等。
医院还利用数据挖掘分析计算出每一位出诊专家三年来的接诊时间,做到每一位专家个性化设置,预约时点精确到分钟,同时通过短信、微信等及时提醒,实现提前预约、按时到诊、准时看诊。
预约服务还扩大到医技检查、出入院、手术等每个就医环节,实现全程预约。目前,省立医院门诊患者平均候诊时间从2015年的58分钟缩短至2018年3月的12分钟,CT检查预约时长从原来的7天降为2天。
省卫计委在省属医院开展的为期3年的“改善服务、方便群众就医”专项行动,也直指群众到省属医院看病存在的“三长一短”(挂号时间长、候诊时间长、缴费时间长、看病时间短)等问题。通过信息化手段优化服务流程,成为各院普遍做法。根据第三方满意度调查,省属公立医院群众满意度从2015年的83.27分,提高到今年上半年的89.36分。
数据集成,探索互联网医疗更多可能
黄如欣认为,医疗信息化不仅要实现业务流程的信息化、解决看病难,更要借助大数据发展数据集成和分析,实现看好病。
尽管县域内的信息化已基本建立,许群瑜却担心,这样的“自选动作”,容易让建阳成为“信息孤岛”。“只有接入更大平台,才能提升信息化水平,充分挖掘数据的价值。我们期待统一规划,同时后台端口同一化的省域大平台。”
据了解,我省将启动实施省统筹区域平台互联互通工程,加快构建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有效支持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等业务应用。
同时,依托世界银行贷款,我省将重点建设县域医疗服务技术、协作、信息三大平台,建立心电诊断、临床检验、医学影像、病理检验、消毒供应、远程会诊等六大中心,有针对性地促进“重心下移、资源下沉”。
将大数据直接作用医疗的尝试,也已梦想照进现实。
一个肝癌病人确诊后,通过人工智能,便能预测费用、复发率、微血管侵犯风险等,帮助医患一同对抗疾病。去年9月落地福州的全国肝病和肝癌大数据平台,汇聚了全国60余家医院的数百万例肝病病例数据,让这样的预测有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目前,平台肝癌治疗费用预测值与实际值误差不超过5%。不仅如此,医生还可以根据这个预测,针对不同病人的病情,确定医疗方案的费用,避免过度医疗。
当传统中医遇上现代科技,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福建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健康管理太空舱”,病人的信息采集全部依赖于机器。面部信息和舌像采集器、声音采集器、人机对答系统、脉象采集器,分别对应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这些信息采集到后台后,可自动生成一份健康状态报告,依据是后台累积的数十万病人数据建立的状态辨识系统。医生根据这份报告,可给出个性化的调理方案。
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李灿东教授希望,借助这套状态辨识设备,发扬中医的治未病理念,使人不生病、迟生病,生小病、有病之后容易治疗,治疗之后不易复发。
2016年11月,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及产业园区在数字福建(长乐)产业园正式挂牌,福建成为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的先行者。深化大数据在医疗服务、临床科研、行业治理等方面的应用,福建已经在路上。(记者 郑璜 通讯员 林世才)
【责任编辑: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