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首设闽南“侨批”展览馆

31.12.2014  20:36

  中新社福建分社-福建新闻网报道

  福建新闻网泉州12月30日电 (廖静)记者30日从福建泉州档案馆获悉,该馆内首设、藏有3214封侨批原件的闽南侨批展览馆,12月起免费向公众开放。

  闽南语称信为“”,“侨批”指近代东南亚华侨华人(主要来自福建、广东)通过民间渠道以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的家书及汇款的凭证,是一种“信款合一”的家书。

  “这个展厅将长期邀请学生前来学习、参观。”泉州档案馆馆长夏丽清告诉记者,设置此馆的初衷,就是让更多不了解侨批的人,走近侨批。该馆目前展出了40封侨批原件,并将定期更换,展现闽南地区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华侨漂洋过海的真实历史。

  据悉,最早的侨批文献是一封1885年的华人卖身契,而最晚的则是1995年一封话家常的信。尽管跨越百年,但都折射了海外华人华侨漂洋过海的辛酸历史。

  泉州华侨历史学会学者刘伯孶已研究侨批多年,他对侨批馆的成功开设感慨良多。“侨批如果仅仅是几个研究者知晓,那就失去它的意义了。侨批本来就来自民间,它最终在民间广为流传,也算实现它的‘现代意义’了。

  泉州师范学院研究员林淑仪参观侨批馆后表示,“侨批是会说话的‘活化石’,阅读一封侨批就像走进一个人的真实生活,同时可以还原当年生活的一个小年代。

  作为中国著名侨乡,祖籍泉州的海外华侨华人共有750多万。研究闽南侨批,对于身处泉州的林淑仪而言,就像在阅读一本祖先的“百科全书”,其中蕴含的金融、民俗、建筑、艺术等都是学问。

  2013年6月,包括福建(闽南)侨批和广东侨批在内的侨批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泉州市档案馆保管利用科科长林敏红介绍,泉州市档案馆已采访了4位80多岁的侨批研究学者,建立口述侨批历史影像224分钟,口述历史录音151分钟,初步建立了侨批口述历史档案。(完)